井口石有收藏价值吗?
题主的问题有点宽泛,我理解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石头直接架在井上打水用(我们那边叫“吊水”)的井口石;二是用作建筑基座的井口石。 前者可称之为“功能石”,后者可称为“装饰石”。
先说“装饰石”。古代建筑讲究“背山面水”“负阴而抱阳”,所以通常将建筑的正门开在朝阳的一边,而入口处的“石阶”,通常也是“向阳”的——也就是现代建筑中所谓的“进门有光”。从美观上讲,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很合适的。 但如果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入口处的石阶显然是不太符合建筑理念的——古代住宅通常是由家人出力劳动的,没有哪个人有资格专门为了“上下楼”而雇请轿夫、佣人。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台阶底部安装上滚珠轴承(俗称“滑车”),让石阶变得可以左右滑动,作为日常进出使用的阶梯。
这种带滑车的石阶,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滚道石”。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所以木构件是主要的承重构件,砖瓦等砌筑材料只是起填充作用。除了特殊的佛塔和窑殿外,建筑的外墙并不承重的(当然,内部墙体也不承重),所谓“墙壁之制,唯代日月星辰,标识四向而已”(《营造法式》卷一)。在墙体的下部开设门窗时,不必像现代建筑那样先做好门窗洞口再安装框架,而是直接将需要预留的洞框放置在墙上,再用楔子钉牢就可以了,所谓“凡窗之制,都作木扇……其方格扇,每扇四个,每块扇上皆作方格,中间一块阔,两边两块窄,如斗方形式”。这样,在安装好窗户后,留出的石阶位置就可以根据需要对石阶的位置进行调整了。
可见,带有滑车的石阶,在古代建筑中是常见的设计。由于石阶的侧面往往雕刻有纹样,所以这些带有纹样的石阶也就成为了一种“装饰石”。
再说“功能石”。前面说了,古代建筑的入门处往往是朝阳的。但有时需要建造的房屋正好与这个规律相违背:比如一些私家园林的大门,常常开在园子的东南角,而正厅却位于园子的西北角,这就需要在一进大门的地方筑土为台,形成“步梯”,才能上下通行。这样的“步梯”用石料制作而成,表面有时也会进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