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用什么样的信封?
从题主的图里可以看到答主的收藏品中确有民国的信封!于是本着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的精神来作答: 图中展示的应该是民国的邮政信封(或者新邮政局建立的邮政代售所邮戳);
其次,为什么要搜集民国的信封呢? 原因无他——因为现代的信封太像了! 下图是某个快递公司投递过来的快递单的封面,看看这简洁明快的线条、这耐看的配色还有这富有科技感的设计……嗯,实在是太像了!
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淘宝店家发来的商品图片呢~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顿时觉得民国的信封逼格满满、韵味十足了呢~
好了,言归正传。说到收发信件,大家现在多半是在邮件、QQ上敲几个字就可以轻松办理,但是在民国时候可没有这么方便快捷——邮局可是当时最大的政府机构之一哟! 根据《标准电码本》和《汉语拼音电信局名簿》载,当时全国一共有1502个电信局,分布于各省会及地县城。至于邮局的设置就更丰富了,大到各省会以及各地县城,小到镇子甚至村落,都有设局营业的邮局,不过它们的功能除了发送信件外还有代收税款和发行彩票的功能(《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 所以呀,不论你身在何处,总有邮局的身影在等着你——它可算是当之无愧的最接地气的政府机构啦!
既然要送信,那信封自然是少不了的。一般老百姓书信来往都用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凭证——邮票。不过啊,有钱人可以用更好的方式传递消息,比如请人刻一个字在竹简上,然后浸泡在水池中传送(《红楼梦》第19回) 又或者直接用钞票作为邮资(《儒林外史》第60回) 当然啦,能拿出钱来搞“特殊”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会选择用公共标识来表达心意——比如说,盖个当地有名的饭店邮戳。
有资料显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共有近2000家旅馆(主要是指规模较大的旅店),这些旅馆大都是商务人士往来聚居的地方,因而也自然成了传递信息、交换文件的场所。 因此呀,带着街边的印章到旅馆盖个邮戳,这样一封书信就算寄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