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五子登科怎么看待?

植霞凌植霞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五子登科”是民间的俗称,官名称叫“进士及第”,是科举制度下的最高功名。这里有个问题要搞清,考中进士不等于就做了官——在当时,绝大多数的进士都没有立刻做官(获得实职)的机会。他们要先担任一段时间的京官(称为“翰林”),然后再外放,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出仕。 那么,如何评价这些终生落魄的“同进士”们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看:

1、从个人看,这些人的综合素质不高不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科举在唐代已经实行了“糊名法”——把考生的名字卷在一起,阅卷时无法辨别考生姓名,而到了宋代又有了“誊录法”——试卷要先由专人抄一遍,以防止考官和考生之间串通作弊。这两种方法基本上可以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同时,由于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议论文),所以考生的写作能力较高。至于数学、地理等科目,由于古代科学的不发达,其试题的难度和现代没法比。总之,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考中进士的人基本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

2、从社会来看,“五子登科”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 从隋唐建立科举制开始,一直到清末,这一制度始终处于中国政治的中心地位。可以说,这一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大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文人地位;而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也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风气走向(如明清小说中对于“士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五子登科”虽然只是个民间传说,但它的影响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