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斗笠碗有价值吗?
斗笠碗,它是我国传统名瓷之一,宋朝时期最为盛行。据《考古图》载:“秘色窑……有黑定、米定,皆有桃花纹,而黑定尤罕,盖供御所用也。”桃花纹,即素胎上斑点点缀小纹饰,一般认为是芒口碗,即斗笠碗。
斗笠碗的形成,其原因主要是瓷器大批量生产所需资金大,故商人把剩余瓷土制成斗笠状,为便利运送,遂形成有脐有蒂的梅瓣型,然后贴于大碗表面。有蒂者,尊称为“托盏”,即托着茶盏。由于荷叶碗流行,所以斗笠碗也名扬海外,深受百姓喜爱。元代,斗笠碗出口海外,较多见于德国的施泰因楚格(Stain -zuthurg)和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Ermitage)博物馆。国内已有宋代(960-1279)、元代(1280-1368)、明代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和清代康熙(1662-1722)等历代斗笠碗出土。福建建阳、建瓯窑,江西景德镇窑,湖南醴陵窑,四川大邑沙渠窑均有生产,而以北宋(960-1126)轻巧精致者最为名贵,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宋鸡头碗即是。
斗笠碗造型颇似荷叶,撇口,丰肩,曲壁,弧形底。斗笠碗由于肩部特殊,把手不好制作,故绝大多数作叉指式。宋代斗笠碗多为素胎,少装饰,有极少数花口(花瓣形)中镶乳钉纹装饰。宋代至清康熙时还有墨绘、彩绘、珍珠地绘和铜彩等装饰手法,现代还有釉下五彩、青花和釉里红等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