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州镜有收藏价值吗?
中国古时有过许多名字,例如:“吴”“会稽”“余杭”“山阴”等,直到北宋政和中,宋徽宗皇帝赵佶改湖州为“贞佑”,不久又恢复原名,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才又将“湖州”二字确定下来。 (见《湖州府志》)。 从古到今,湖州一直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物华天宝,人财尽兴。东晋名士贺循,南朝文学家顾恺之,唐朝诗僧寒山,文学家陆羽;宋代太史贺惟礼,文学家沈求,民族英雄吴越王钱俶,文学家、大书法家苏东坡,诗人辛弃疾,文学家尤袤,艺术家马远,医学家沈括,著名古琴家曹柔;元代文学家郑元至,明代高僧普济;近代红色实业家张铨,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剧作家顾仲雄,漫画家张仃,电影艺术家谢铁骊;现代学者、诗人、作家钱钟书,著名艺术家钱君陶,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皆出身于湖州。
唐代,湖州织绢业就已声名卓著,民间有“丝绸之府”之称。宋代,湖丝成为贡品,又得“凤囊”之名。从宋代开始,湖州以园艺著称,著名特产有乌梅、翠湖梅子、菱藕、清水虾、白鱼、大闸蟹、枇杷、板栗、桃、李、梅、莲等。 (见《湖州府志》)。明代的丝织业复兴,出现了“织作精湛,饰以锦绣,瑰丽巧绝,为天下冠”(《湖州府志》)的局面。至清代中叶,湖丝在国际贸易中占较大比重,故有“湖丝胜玉犀”(《吴兴小志》)之称。此后,丝绸生意蓬勃发展,鼎盛时期,城内丝行达二十多家。1913年,湖州有丝厂6家,丝织机1476台,1914年又增1家(共计7家),丝织机1632台。抗日战争前,湖州的丝业颇为发达,丝厂有7家,丝织机1968台。到1949年,湖州有丝厂15家,丝织机3456台。
宋代,不仅是湖丝、湖绢的极盛时期,而且出现了中国丝织业上一个跨越时代的新品种——镜心。
据《古镜记》云,唐武德六年(623年),乐平县商人吴氏兄弟“将玉工蔡氏造玉具刀,令工髹漆其鞘”。蔡氏“乃取古镜背文巧妙者,以金磨之,文彩焕发,甚可喜”,因而成名。于是后人仿效制作,宋代最为盛行,并命名为“镜心”。
宋代镜心,多作正方形,边长30—40厘米,也有椭圆形、圆形和各种特殊形状的。根据宋人《古镜记》记载:“镜心,越州古镜心,其文盘龙之状,其阴文作麒麟吼吼之状,其背作八分书,曰:‘正其色者,言其信者,审其人者,知其人者,勿示人之所好亦’。又一面铭曰:‘惟德惟功,有严有翼,有既克敌,有文有武。’此二镜背文相似。又有题卜命之词,云:‘一日逢新月,一日沐清风,一人失其佩,万里西飞鸿’。又云:‘佳人不得写其真,巧为暗结白头姻,愿如明月常灯烛,得与寒丹配此身’。”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宋代镜心的用途,一为“喜佳偶”,借以表达爱慕之情,二为“兆丹符”,即佩带此镜可以得子,求得延年益寿。 (见《湖州府志》)
宋代镜心的纹饰特点是以象征喜庆的盘龙纹为主要装饰题材,还仿制古代铜镜铭文和汉代官印文字,带有明显的寓意和符号。如“大喜”“大吉”“宜男”“千秋”“福德”“君庆”“延年”“子孙”等。这些铭文出自古代铜镜及官印,大多为象征吉祥之意。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反映世俗生活的内容,如三教图、四景图、婴戏图等。 (见吴小良《中国古代铜镜》)
宋代镜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兼具鉴赏和收藏价值,为历代收藏家所钟爱。1978年,浙江安吉县出土的宋代银鉴,曾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唐贯儒先生定名为银里脊,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984年,江苏吴县铜井乡新庄村一座宋代古墓中,出土了一面铜镜,命名为玉华龟鉴,现藏于苏州博物馆。都是宋代镜心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