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清代乌金花瓶?
清代瓷器,以精美的雕瓷见长,然而,有一种瓷瓶叫乌金花瓶,在清代的瓷器中也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它是鉴别真伪“官窑”的重要标志,那么,怎么辨别清代乌金花瓶?
清代宫廷御用瓷器上描绘一种黑色花纹的技术称之为“描金玉”,又称“金片玉”、“描金贴玉”、“描金包玉”等,主要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制作过程,是先在瓷器器物内外施上一层黑釉或颜色釉(如哥釉、影青、翡翠绿、粉红、粉青等),阴干后轻轻敲碎。再将碎釉片小心剔除,露出瓷胎光洁的器面,然后施以珐琅釉彩,描画花纹,最后再施一层玻璃白釉,入窑二次烧造。纹饰以花鸟、山水、鱼藻、梅花为主,装饰技法多为小写意,形象简练夸张。
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胎釉精细,纹饰生动传神,线条刚劲流畅,施饰乌金花纹,更显得富丽典雅,因而备受统治阶级赞赏。清官窑乌金瓷的纹饰构图,既有明代官窑瓷器纹饰的疏朗、明洁、洗练的风格,又融合了西洋画法,笔线刚劲有力,色彩对比强烈,使花卉纹饰显得更加生动逼真。
要识别瓷器是否为景德镇官窑所造,除从造型、釉色、纹饰等特征进行判断外,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通过“年款”。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上,常常刻有数字作记年款,如六字楷书款,多出现在雍正时期;乾隆时期的汉字楷书款书写工整、字体平滑,如六字款多刻在碗、盘、杯等器物的外底。楷书作“大清雍正年制”或“康熙年制”六字的款识。乾隆时期的青花加金彩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刻印在仿铜釉色底上,字体笔画较肥,一般出现于瓶、罐、盘、碗、罐、水盂等。还有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和篆书款。字与字的间隔大小不一,字迹较有挺拔感。字与字之间距离较大,在乾隆中期以后逐渐加大。但字体整齐划一,排列规整,字形有瘦长现象。
雍正时期的乌金瓷,有官窑民窑之分,而民窑的乌金瓷多粗糙,纹饰有“花不掩地”的,黑釉色泽偏深。官窑胎质坚细,施釉均匀。画工有“刀法粗放”,线条起伏明显,如牡丹花的花瓣呈长条状,笔线似折勾,并带有竹编质感。其圈、款多为圆形,楷书“雍正年制”,其字规整有力。民窑仿款多刻为“大明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嘉靖年制”、“成化年制”、“成化年造”、“天顺年制”、“正德年造”、“宣德年造”等字样。
乾隆时期的乌金瓷器,由于乾隆时期国力强大,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使得瓷器的制作也达到极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层细腻匀净,施釉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纹饰多描绘山水、花鸟,其构图疏朗,线条简练流畅。画工多采用小写意手法,使花鸟形象简练夸张。图案画片间空白处往往不画勾筋轮廓线,而是以线来描绘花卉间的空隙,即所谓“花不掩地”。圈、款有刻印款、刻划款、双圈、双圈方框四种形式,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乾隆年造”、“大清年制”或“大清乾隆御用”、“奉华”等。其字体多工整有力,字形方中见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