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墓志铭有收藏价值吗?
中国有着悠久的古文化历史,而墓葬文化更是一重要特征。墓碑是在墓葬上或墓葬附近立的碑石,用以刻述死者生平、赞颂、悼念死者。一般墓碑都竖立在地上墓阙上,而埋在墓里的称碑为“墓志”,故“墓志铭”是刻在墓志上的一种特殊文体。
历代文人学者喜欢为逝者写墓志铭。明代的墓志铭多为长篇大论,多以生平履历记述为主。
如《大明太祖高皇帝钦录》,即保存了大量明代各种重要史料和原始文献。在这些文献里,有相当部分是碑铭、墓铭、墓志、行状、墓表、家传,以及寿序、祭文和书信。
明代墓志铭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族及丧葬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其载体石刻为书法艺术宝库中重要而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也为研究墓志铭体裁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因而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总体上看,明代墓志铭尚未被充分利用。
明代墓志铭有收藏价值。
其一、明代存世的墓志少,墓志铭作为明代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同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国历代墓志铭虽然在历代古墓葬中都有出土,但是存世的数量却很少,尤其是明代的墓志铭存世就更少。
其二、明代墓志铭的文学价值。墓碑、墓志的使用在唐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在文体形式上与碑文有很大差异。作为文体之一的墓志铭早在魏晋时已确立。到了明代,其文体的形式规范大致与六朝时相同,通常在碑文中以述死者功业为主,墓志则多纪其生平履历。它在继承前人的诸多写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明代墓志铭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这是由当时的政治条件决定的。明初,朱元璋用程朱理学来作为当时思想上的统帅,朱元璋的这个统治思想影响到了明代,而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是“三纲五常”的仁义道德。因此,墓志铭主要反映的就是对于“三纲五常”和 “仁义道德”等观念的认可、接受和赞扬。它在文体和写法上,往往以褒扬为主,即使是批评,也不过分,而且也与伦理道德无关,在内容涉及上,一般很少超出其规范之外。
其三、明代墓志铭的文字书法艺术价值。明文在历史上地位不高,如清代姚莹《识小录》载:“史论之学,两京胜唐;古文之学,唐胜宋;明之古文,在宋、唐以下,可不论矣。”但事实上,明代文章成就很高,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小品文的成就尤其突出明文无论从整体上说,还是从小品文上说,不仅数量很大,而且艺术成就很高;不仅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数量可观的作品,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安派”和“竟陵派” 等散文流派。就墓志铭这类文体专著而言,它与小品文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从属于小品文,而以流派来看,有的属唐宋派,有的属公安派。
明文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文在书体上,既有晋唐传统的帖学,也有以碑学为渊源的书体。明代墓志铭的主要书体有楷书、行书和草书。楷书如宋教仁所撰《大明敕封昭毅将军都指挥佥事赵府内官总管兼总操官致仕张君墓志铭》、董其昌书的《明故诰封一品夫人陆母墓铭》;行书如文征明书《先太常公墓志铭》;草书有王世贞书《谢尔泰墓志铭》。楷书大多清秀圆润、雄浑质朴;行书大多运笔流畅,行云流水、潇洒不群、清劲俊逸;草书大多清腴劲健、纵横飘逸,有的或圆劲奔放、或瘦劲飘逸,皆各具特色、雅逸天成。
其四、明代墓志铭的史料价值。墓志铭虽属古文体裁,但作为古墓葬的文物,不仅有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