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购粮证有收藏价值吗?

雍玲妮雍玲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等等各种票证,曾经是计划经济的见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从50年代开始的30多年时间里,几乎“寸票不行”。

“票证年代”终结,是从1993年开始的。从这一年5月1日起,全国取消票证,敞开供应粮食。而中国第一张粮食“黄皮票”―――“上海市居民购粮证”则于1990年3月在申城悄然消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粮食供应有了大幅度增加,中央政府在粮食购销政策上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全国粮食形势开始由紧变松。在此形势下,上海市政府决定,粮食供应将由原来依靠粮票的实物定量供应,改为凭购粮证的供应,既取消沿用30多年的粮食凭证定量供应政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1990年2月6日,上海市粮食局、商业委员会、公安局联合下发通告称,从1990年3月1日起,上海粮食、食品商店在供应粮、油、食品时,对本市居民改凭购粮证供应。居民购粮证由公安部门户政机关发放,由派出所负责管理。上海市居民凭原存的粮油供应证和户口簿到户口所在派出所申领购粮证。本市居民在申领购粮证后,原存粮油供应证同时予以注销。

通告一出,掀开了中国粮食配给制度的最后一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上海“购粮证”实际发放工作进行缓慢,一直到1990年5月才完全停发粮食“蓝皮票”―――粮油供应证,正式启用“黄皮票”―――购粮证。

“购粮证”有市粮食局、商业委员会和公安局签发的深黄硬卡和附有5张(有的是4张)黄绿色副劵的浅黄塑封软卡两部分组成,深黄硬卡注明用户姓名、住址和购粮证编号,5张或4张黄绿副券用以在街道粮食商店购买供应的粮、油、食品时做核数和记帐用。随着1993年全国粮食“敞开供应”,“购粮证”完成了使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