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虎牙什么人会戴?
清代官员和王公大臣帽顶上的朝珠是地位身份的象征,用翡翠、碧玺、珊瑚、东珠、猫眼、蜜蜡、青金石、紫檀、象牙等珍贵材料制成。一般为三盘,每盘108颗后接葫芦背云及纪念17颗,两侧各有红丝绳牵引着火焰纹记捻6颗,共计361颗。另有佛头4枚,坠角4 枚及3枚大坠子(也称塔令)。朝珠的质料和样式随品级而定,其作用为佩挂的装饰珠。
皇帝、皇太后、皇后朝珠用东珠,皇子、皇孙用红珊瑚朝珠,贝勒、贝子、郡王、妃嫔,宗室等依次用红珊瑚、碧玺、青金石、翡翠、琥珀,东珠系从海中采捕的生有光润的珍珠,价值昂贵,民间不可仿用。王公大臣因不能使用珍珠制作朝服饰件,所以多改用质地坚硬洁白、类似珠玉的象牙。
清代的象牙制品在等级制度上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只有地位高贵的人才能使用象牙制作的器物。皇帝宝座两侧分别陈设着九个象牙套,内插牙质雕龙的如意。在皇帝书房里也备有牙如意,其上雕刻着福寿图案,以表示皇权的神圣与威严。皇帝、皇后的笔筒、笔帽也用象牙制作。皇宫里还陈设用整段象牙雕刻成的象牙席作为装饰。清晚期王公大臣进宫廷时所穿的大朝服是黄绫面,用象牙片装饰镶领、镶袖及下摆。所佩戴的朝珠也以象牙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