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窑瓷器什么样的?
清代是传统瓷器发展的末期,民窑瓷器在清初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制作水准,康熙青花瓷器在清代一直被作为仿制的对象。民窑五彩在装饰内容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末的浅绛彩则为传统彩绘瓷器做出了新的尝试。
民窑在清代的发展也是波澜起伏,在顺治到光绪的300多年时间里,历经了繁盛、衰弱、复苏、中兴、衰落几个阶段,每个时期无论在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艺术风格上都有其明显特征,都有自己的创新产品和代表性作品存世,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顺治时的民窑瓷业承上启下,内蕴潜发,无论是青花还是五彩,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都有相当一部分清新脱俗之作,为后来的兴盛提供了保证;康熙时达到繁盛,成为清代民窑瓷的鼎盛期或高峰期,其造型、制作、纹饰、色彩等不但在清各朝当中出类拔萃,即使与明代相比亦不逞多让,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五彩器异军突起,别开生面,均堪与官窑分庭抗礼。
到了雍正朝,民窑业急转直下,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到乾隆时期,虽然乾隆朝后期开始复苏并有所发展,但比起康熙时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清代民窑瓷的衰弱期。嘉庆、道光时期,民窑业开始复苏并逐渐中兴,青花与彩瓷、低温颜色釉等品种蓬勃发展,特别是粉彩,呈天下大势,几有取青花而代之之势,并形成御窑、民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态势,嘉庆、道光两朝成为清代民窑的中兴期。咸丰到光绪初期,民窑业一改中兴时期之繁荣,日见式微,几呈强弩之末,进入了衰落期。
民窑在光绪后期终于起死回生,迎来了第二个繁盛期,虽然为时短暂,但作为余霞成绮般的回光反照,仍然呈现出一枝红杏出墙来、枯木逢春的旺盛生机,并且在艺术风格上出现了划时代的新产品――浅绛彩瓷,从而为后世的现代彩开辟了道路。民国时期,民窑逐渐走上瓷业的前台。民国时,民窑瓷业不但传承了清窑的余绪,而且还出现了仿古、欧化、洋彩、新粉彩等新品种和王琦、王大凡等新名家,这又是一个民窑繁盛期,它上承清代浅绛彩和粉彩等,下引现代及今后的新瓷艺,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与世界陶瓷艺术相融合的初步阶段而载入史册。因此它具有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它结束了中国陶瓷艺术传统时期的历史,为20世纪50年代现代瓷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总体看来,清代的民窑窑业发展不是曲线上升,而是螺旋式前进的,它的每个发展期都留下不胜枚举的传世作品,如顺治青花、五彩观音、达摩、钟馗、婴戏、高士等人物纹瓷瓶,“刀马人”瓷盘、婴戏折沿盆、文房四宝瓷等都是清新隽逸、风格独具的佳器名品;康熙五彩、青花如“刀马人”笔筒、大盘,五子夺莲瓶,西厢记罐,婴戏大缸,“水仙灵派”、“雪景寒林”瓷杯等均为民窑的扛鼎之作,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纹饰之妙、彩釉之妍,堪称鬼斧神工、出神入化,至今未有超越者;清末浅绛彩以程门为首的文人彩瓷,以任颐为代表的海上画派瓷,以王琦、王大凡为首的新粉彩艺术瓷,都形成了新的风格和面貌,为现代瓷开辟了道路,堪称开山鼻祖和现代瓷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