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太师椅出于清代何时期?
清中期
交椅交椅是我国古代马扎(北方人叫马扎,鲁北人叫马杌子)与圈椅结台的产物,它具有靠背和扶手,交腿的腿架可折叠,既便于携带又十分轻巧,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
到了宋代,交椅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其造型也有了很大变化。宋代交椅的特点是:椅盘较大,腿足上部以霸王撑加固(防止交叉腿在承重时张开),下部为银锭扣连接(固定交叉腿,增加承重能力),靠背顶端有顶刺,扶手顶端有牙条连接。到了明代,交椅得到进一步改进:一、在靠背顶端和扶手外侧安装月牙扶手(又称“飞角”和“飞肩”);二、靠背中间部分为一块三折或五折的整板(明代早期为三折,中期为五折);三、在靠背板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有的还在靠背板上镶嵌云石。此时的交椅从构造到形式上均已成熟。
清中期的灵芝太师椅
到了清初,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和推行,交椅得到普遍和广泛的流传使用,并且在制作上更加精工细作,装饰手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顶刺、飞角包镶金玉珍宝的交椅,显示出帝王、贵族的显赫身份和华贵气派,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