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金元宝是纯金的吗?

东亭宇东亭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古称金为“五金之长”,是象征吉祥、显示富有的珍贵金属。

西汉时期,人们用黄金铸造成“郢爱(音义)”、“长黄金”等形状和名称特异的金块,用来作贸易、馈赠或流通的等价物,这些黄金铸造物是中国最早的金币。后来,由于中央王朝的货币制度逐渐得到加强,金币的制造就废止了,直到唐朝末年,在四川地区又出现了一种叫做“益州金”(也称“蜀金”)的一种金币,但它的流通范围仍很有限。

在我国古代,黄金一直用作“上币”,主要作为储藏和与其他国家进行大宗交易的货币。黄金本身又是贵重的装饰品原料,所以政府历来把它看成等同于国家财政“库存”,十分注意对黄金采掘和所有权的管理。

汉武帝曾以郡县为单位进行“均输”(征购、征调),搜求民间黄金并加以冶炼,制成“麟趾”(狮形趾状物)或“马蹄”(马蹄状物)形状的黄金投放市场,作为付给商人购买货物和支付运输费用的货币。

南朝刘宋时的官府黄金,被称作“宋金”,这时还出现过私人熔铸的“私金”。由于黄金产量少,又受到集中管制,实际上不能在一般商品经济活动中流通使用。

清朝时,国内产金量有所增加,黄金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也相应扩大,特别是到了晚清,全国银根紧缩银贵钱贱现象严重,而黄金却“日出日鲜”,金价下跌,所以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天津官银钱号就率先发行银、金两本位的“两”和“元”两种纸币,湖北、广东、江苏等省也纷纷效法,使得作为货币流通的黄金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但总的说来,自宋代以至明清,黄金都是主要用于宫廷、达官贵人的金饰器用和赏赐、进贡等馈赠之物,所以这一时期的黄金制品,在人们广泛收集和研究的古钱币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一般说来,清代以前的黄金,大都是经过炼制的纯金,不搀合别的金属,在造型上大致有金锭和各类金制品两大部分。

金锭是将黄金熔化浇灌而成的条块形货币,由于造型和重量的区别又有许多别名,诸如金条(又分为金方、大锭)、金铤、金笏、笏金、金叶子、马蹄金等等。

这些锭铤按其重量,宋代有二十两一大锭的或五两、十两的二三大锭,清代则以五十两为一个大锭,其形状宋代和清代都差不多(宋代的略小),呈长条扁平状,两头略尖,但明代的大金锭却作长方形扁平体,两头不收尖,因而别具特色。各类金制品有饼状、花果状、牌片状等等,形状多样,制作精巧。

由于过去对黄金有“足赤无渣”的严格管制,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可以看到,清代以前金锭的金含量普遍在96%以上,一般为98-99%,个别超过99.5%的更是纯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