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瓷器?
陶瓷艺术历史悠久,远在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适应日常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动的需要,就发明了陶器。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些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工艺制作较为精良的陶器。由于各地土质成分和颜色不同,以及人们审美需求和工艺技术的差异,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便形成各具特色的陶器,如红陶、灰陶、黑陶、彩陶等。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只是那时它还在陶器的制作体系内,未形成独立的手工技艺行业。到了东汉中晚期,烧出了真正的瓷器。浙江是我国瓷业生产最早的起源地,那时所产青瓷器,色调雅静,釉汁纯净,已显示出我国南方青瓷的独特风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建筑了多处瓷窑,如河南的安阳窑、巩县窑等,并在北齐烧制出白瓷。青、白瓷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北朝时期在质地、造型乃至装饰手法上都不很成熟,但制瓷工艺已逐步发展完善,并已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瓷业进入隋唐时期获得了高度发展,青、白瓷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造型和装饰更是异彩纷呈。著名的唐三彩陶器色彩斑斓,璀璨耀目,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风神,体现了唐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作为瓷业重心的南北方瓷区的优质产品,已臻成熟而各领风骚。正如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在唐后期的晚釉地区还创烧出了釉下彩绘,为北宋瓷业百花竞放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宋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艺术也空前繁荣,陶瓷工艺更是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竞相媲美,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异彩纷呈,南方景德镇窑则是异军突起,形成了“官窑掌名,民窑兴盛”的繁荣局面。其中,哥窑、龙泉窑、定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窑的产品对日本、韩国的陶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一些重要的瓷窑减产、停烧,使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瓷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元代在瓷业工艺上的最大成果就是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以及在制瓷工艺的成型和烧造过程中,发明了垛烧和“苏勃泥青”釉等工艺技术。
自明代开始,全国的制瓷中心已全然转移到景德镇。景德镇集中了各地的优秀工匠,荟萃了各地名窑的先进技艺。明代,景德镇御器(窑)厂烧制的瓷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最能体现瓷业技术水平的青花瓷也在此时达到了鼎盛。此外,五彩、斗彩、素三彩及颜色釉等,都有杰出的创造和制作。明代中期出现的民窑五彩,使民窑产品提高了身价和影响。此时的磁州窑、耀州窑、建窑和龙泉窑等继续生产,但烧造水平已大不如前。
清代是景德镇瓷业的余韵时期,也是中外制瓷业竞相发展、交相辉映的时期。清代御窑厂继续烧制质量精美的皇家官用瓷器。特别是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五彩、素三彩、珐琅彩、粉彩以及各种颜色釉等均有出类拔萃的精品。清代景德镇民窑产品在一些品种的烧制上超过官窑,使青花瓷生产得以恢复和再创新貌。清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和技术的传播,日本瓷业异军突起,德、法、英等国瓷业亦与日俱增,形成了各国瓷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