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物有青花吗?
真正的青花瓷是用含有钴元素的钴矿作呈色剂,在釉下进行一次烧成的瓷器。在瓷器物上描绘钴料图案后,再施釉经过一次高温焙烧,釉下的钴元素与陶瓷坯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得钴元素渗透到陶瓷坯体的分子结构中,烧造出的瓷器具有一种永久性,图案和坯体在本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不会因为磨损或岁月的绵长而消失或变质。
宋代虽然出现了釉面瓷器物,但还不能算真正的青花瓷作品,其烧造工艺还处在萌芽和实验阶段,所以不能称为青花瓷,还应称为青花釉料画,或者叫釉下蓝彩更为准确。这主要原因是釉料绘画只是在釉层上起装饰作用,坯体和釉料图案在本质上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福建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宋代釉面瓷器物,其绘画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而且具有典型的青花发色风格。在一些福建当地博物馆,如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晋江博物馆、漳州博物馆等都有此类瓷器物收藏。此外,在伊朗也出土过一件宋代的青花釉料瓷器物盘,虽然釉面斑驳,但器物保存还算完好。这些发现说明宋朝已经能够烧制出釉面,但钴料还存在一些技术弊端。从艺术表现力上说,宋朝烧造的青花虽然属于釉料,但具有典型的青花发色特征,其绘画风格有的豪迈率直,洒脱自然,有的则规整细致、工丽华美。虽然从烧造工艺上还不是很成熟,但这些瓷器物釉色淡雅,画面美观、意境深远、质朴清新、富有艺术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元代青花的诞生准备了宝贵的技术及艺术经验。因而,宋代青花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青花,但毕竟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诞生前的前奏和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