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草书书法?
草书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秦末汉初的隶书时代。 那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影响,书写速度成为很重要的问题。加之隶书的点画已经较为简化,为草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当然,也有人认为草书的产生更可往前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草书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普遍的一种解释,是把一些隶书笔画连写起来以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这大概是最主流的观点了;而把隶书笔画进行再简化、再加工则是另一路,如出土的汉简中的隶书就带有明显的草书特征。
从隶书向草书的“过渡”阶段中,人们主要是在行书中追求简便快捷,因此这个阶段的草书特点就在于将原来的隶书字形加以简化并连笔书写;而当行书逐渐取代楷书成为书家们日常常用的字体后,草书这种更为简便的字体才发展成熟——这个时候的草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笔法体系,甚至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范式”,而且这些“范式”与行书有着相当的关系。
关于草书,我们通常谈到两个概念,一是章草,二是今草。 从字面上看,这两个称谓就可以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
所谓章草,主要是用于奏疏、书信等公务性质的书信往来的实用文字。它的特点是保留了一些篆书的笔画,但基本上已摆脱篆书的字形,而是以一种相对规整的隶书为基础,在连笔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简化隶书笔画,最终形成的一种新的“草书”书体——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的一门艺术。
到了东汉末年,章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今草”;它不再像早先的章草那样注重字的结构,而是更多地强调运笔的技巧以及线条的变化丰富性。
魏晋以后,草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家,诸如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极大地开拓了草书的审美范畴和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不但确立了章草和今草的基本格局,而且对后世草书的创作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至于草书的欣赏和评价,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章法和用笔,章法是整体的感觉,而用笔则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对艺术的追求;其次才是结体。每个作者的个性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
以上是我的观点,说得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