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河怎么画?
首先,没有“书法”这条河; 其次,在书法史上也没有哪个学派有明确的宗法对象(比如六朝时“钟张王颜”四大家),所以更谈不上什么宗法了。 所以你这个问题问得就有些匪夷所思……不过既然已经提出来了,那我还是按我的理解来说说看吧——当然我肯定讲得不完善,请见谅。
一、什么是宗法? 如果我说,“某某是XX的祖师爷/鼻祖/先驱……”这就是宗法吗?当然不是! 因为所谓宗法就是取法的最高标准,而一个流派的树立必然是后辈从各个角度对先贤进行继承与发扬的结果,所以宗派之间必然存在相似性,但未必完全一样。如果一定要说宗法和模仿的关系的话,我觉得比较接近于“目标模式”和“现成模式”——前者是行为动因,后者是行为结果。
二、以书论书的历史发展 “崇古”这个观点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蔡邕的《石室神妙论》中: 这篇文章虽然年代久远,但毕竟还是关于古代书论的原始资料,其中很多观点在今天仍有意义。比如说他特别提到了汉代以来隶书的发展脉络。东汉的隶书分为两大流派,即“波撇”和“折笔”,这两者的区别我在之前的文章(如何评价「汉隶」的艺术造诣?)里也曾经提到过,简单来说就是前者像水,笔画圆润;后者像剑,笔画顿挫。当时蔡邕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学习,并没有褒一贬一的意思(实际上,这两种画法在当时都很受欢迎,而且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当时崇尚自然,于是又出现了不少以古隶为宗的书家,他们以秦代的小篆、汉初的隶书作为自己学习的最高标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的王羲之时代才有所改变。所以说,这是最早的宗法现象之一。
那么魏晋时期的书法风格是怎样的呢?一般人都知道曹魏时有“锺张二王”,也有人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也算进去称之为“二王”。这四个人的字各有特点,尤其是他们的行书流传至今仍可窥一斑全豹。但是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四人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书法家,包括北魏时期的钟绍京、智永,南朝的刘宋王僧虔,梁的陈玄伯,陈的智果等,都各自有自己的书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尚韵”“尚法”“尚情”为主。这其中又以王羲之的影响最大——因为他既是“二王”的代表人物,又是当时的书圣,这就导致了后世许多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拿他的风格来作标准。 至于唐以后的情况嘛……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尚法”和“尚韵”一直是主流。
三、历史上的书家宗谁 我觉得最典型的应该就是怀素和米芾两个例子了吧——他俩都是狂草名家,但又各走极端。怀素的草书主要向张旭学习,米芾则主要向颜真卿和褚遂良两位书法家学习。然而两人最终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唐代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颜真卿本人是个正儿八经的楷隶大家,但他有一个徒弟名叫陆希声,此人却擅长行楷,并曾自创了一种名为“龙飞”的新字体(这俩人在书体上算是师出同门么?) ——这也是个宗法的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