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阴文阳文区别?

经优珊经优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试着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写出来,供题主参考。 1、“阴”和“阳”是古人用来描述物体或者图形朝向的一个概念。在《周易》中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为阳爻(yao),“--”为阴爻;而“-”“--”为阴阳二象;“——”三画皆为阴爻,称为“老阴”或“重阴”,代表阴寒至极的意思。“— —”三画皆是阳爻称之为“重阳”或是“重阳”,代表阳气过盛的意思。以此类推有六爻的九阴六阳,四象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等等。 六十四卦的卦象是由八卦两两相叠而成,八宫分上下,每宫都有一主卦,即初、三、五、上四个阳位,分别对应乾、兑、离、震四个卦象,这四个卦象叫做“四正卦”。八个阴位分别是二、四、六、七四个阴位,分别象征四个卦象坤、艮、坎、巽。每个四正卦各与一个四阴卦相叠,共得64个卦象。比如天风姤(读音gǒu),其卦是由乾下,巽上所组成;上卦为巽,在下;下卦乾在上,故叫天风姤.这是“一画生六”的关系,即由单一的阳爻,变成六个不同形态的爻了。 “一画生六”之后就有“六画成卦”——这64个卦象就构成了六十四卦全图,其中乾坤两卦各出现了六次,所以也叫六爻卦、重卦。以《易经》为例,就是《乾》《坤》《屯》《蒙》《需》《讼》……等六十四卦。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把字体做成阳文的缘故了吧?这是因为文字是从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符号,为了表达一种含义而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工具。它和自然界中的物体一样是有向性和运动性,也就是所谓的“阴”和“阳”的趋向和运动。 2、古代人们通常采用拓印的方式来保存碑帖原迹以及书法家的真迹。因为拓印需要把宣纸敷贴在石碑上面再用墨汁打湿进行拓印,这样就把石碑上的字迹转印到了宣纸上,拓印下来的纸张就是我们看到的阳文效果。如果反过来把宣纸覆贴在石碑上然后把墨汁打湿,这样就会把石碑上的字倒印出来,这就是拓印阴文的效果了。这种倒过来的拓印方法现在已不多见。

3、除了拓印的方法之外,还有用刻刀直接雕刻在木板上或者是石头上等硬质的材料上来制作成阴文或阳文效果的文字,这种方法也是现代常用的制作方法之一。

优质答主

这是关于古文字和现代文字的区别,也是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这里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已;不足之处还请前辈多多指教! 个人愚见是古人书写时是从上往下写的,所以字型结构较现在更紧凑一些,为了便于阅读与识别,所以将“字形”设计成上下结构的字体。如甲骨文、钟鼎文等。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整个字看起来较为对称,并且有韵味(比如像“吉”或“多”的字),而且方便记忆(比如象形文的很多字).

然而到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从右往左写字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这个时期的字型结构就有些松动。秦统一中国后推行小篆,这种松动的字型结构被保留下来并延续至今。后来汉武帝时期推行隶变,把原来的一些结构给改变了,而隶书则是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字体。东汉以后又发展出许多行草之类的字体。这些字体的演变就是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书写习惯的改变而改变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