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书法怎么写?
王羲之的《登鹳雀楼》 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公元350年在山西建了一座楼阁,名叫“永和楼”(今名“鹳雀楼)。楼高三层,屹立在蒲州城西的汾河边上。此楼因常受河水之患而于唐开元年间被毁,又于宋治平元年重建。 王羲之的《登鹳雀楼》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畅当所记述的,其全诗为:“高楼送客不能休,江水东来水西流;眼前一片江山碧,都道恩光出圣谋。” 从这首诗题和诗意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把鹳雀楼的兴建归功于李唐王朝的高明政治决策,因而使该楼誉满全国。
颜真卿的《登鹳雀楼》 颜真卿,字清臣。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卒于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祖籍陇州(今陕西陇县),迁居京兆府万年县(今西安市)。六世祖颜师古为北齐太学博士、隋朝大鸿胪卿、同州刺史,曾担任过唐朝国子监祭酒,封鲁郡公。父颜元孙,官至太子太师。 颜真卿自幼聪明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读书。他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为卫尉丞。后历任醴泉尉、尚书郎、平原太守等职,因为政绩突出,深得民心,朝廷升他为工部侍郎、殿中少监。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颜真卿奉命外出招抚,反被安禄山扣留,软禁了一年多。后来他率众杀出重围投奔河北,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他联合各地义军,与安禄山、史思明作战,屡破贼寇,声名远播海内外。
李白也有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原诗名为《登新亭赠薛华并序》。据载此为李白从金陵(南京)前往长安途中所作。
王之涣和王勃都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两人虽然同为山西人,但不同宗,而且生活年代也不尽相同。 王之涣(688-742或756),字季凌,汉族,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曾任黄门侍郎、吏部文选郎中。王之涣个性豪爽慷慨,秉性疏直,不拘小节,为人决断是非,往往直书其事不避权贵,一生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 他早年由乡贡应试,声震考场,才气纵横不羁的魏征之后、大文豪王勃对他在考试中拔了头筹,所以有“王勃本可中状元,却阴错阳差让给了王之涣”的说法。王之涣也凭着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一代诗人的声誉。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写道:“……一饮涤昏懑,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不知日者沦。”这里的“三饮”指的是王昌龄“开箧若有致,再拜乃敢啜”的两首诗中的三饮即“前饮”、“后饮”和“落杯”。也就是说,“三饮”并非指登鹳雀楼时饮酒三次。这足以说明李白在创作《登鹳雀楼》这首小诗时的背景是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基础上创作的。因此,后人一直把这两首诗当作“兄弟篇”看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王之涣的诗句,它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夕阳坠山与黄河汹涌奔腾的气势,将雄伟景色写得气势不凡,意境深远。尤其是其中的“依”“入”两个动词用得极为准确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落日”如何“依”山“沉去”?黄河水又是如何入海的?这种写法不仅使读者产生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使得人们在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受到人生哲理的教育。这就是这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