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哪些书法?
王安石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见长,他的传世墨迹有《蜀素帖》、《钟山晚步诗卷》等;北宋末年的《西清札记》中还记载了王荆公的草书千文,可惜已经失传,不过从《蜀素帖》中亦可窥见他草书的风貌。 王安石的楷书作品现存的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碑刻题跋中推测出他楷书的笔法风格来。据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考证,他在南唐遗迹的《孝经》后所留下的跋文中曾说“予书此碑时,年三十五”;又在《宋史·王安石本传》中记载说: “神宗尝得晋臣王羲之书《乐毅论》,亲为题签,命安石题后。安石笔不大称,而体甚精工。观其评赏如此,可知其自运也。” 由上面两则资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王安石所临的《乐毅论》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第二,由于当时王安石只有35岁,所以他的用笔还不是很成熟;第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所写的《乐毅论》仍然能够“体甚精工”。 我们不妨将王安石的楷书与二王书风做个比较。 王羲之在28岁时所作的《曹娥碑》被誉为“百代书法之祖”,虽然此时的他还处在“初古”阶段,尚未达到晋人高标的境界,但是他已具备了晋人的笔意和风采;再如他在47岁时创作的《兰亭序》就更为有名了,这时的他已经完全脱离了汉隶的窠臼,彻底地摆脱了汉代重规矩、讲法度的习气,进入到了魏晋时代飘逸潇洒的书风中去,成为后世许多书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再比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16岁的时候所创作的名篇《洛神赋十三行》,也是字字精妙、句句风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
至于王安石的楷书,从其《钟山晚步诗卷》中可略知一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影子,特别是王羲之那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意境更是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由于他当时还不满而立之年,又正处于变法革新之际,所以在字里行间还是留下了一些刚强急躁的弊端。 总之,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足以让后人领略到这位政治家、思想家的独特才华。
优质答主
王公在文学上的成就,已经盖棺定论了;但是他的字也写得很好的(虽然不及欧阳询和颜真卿),有《临蜀素帖》等作,可以看看。 我个人觉得他的小行草书,风格很像苏东坡的行书,不过东坡是飘逸的,他是比较稳重的,但也不是很僵硬的那种。下面这幅是他76岁写的,已经是晚年的作品了我看! 另外,我收藏了一幅他的楷书——《集王羲之书兰亭诗卷》。这个是我小时候偶然淘到的一件小玩意儿,那时候我还是小学生呢…… 现在我的书房里还摆放着那幅长卷呢,它现在差不多已经有24年历史了。 这首诗是从《禊帖》里摘抄下来的,“群贤毕至”一句被后人改成了“群贤济济”…… 王安石的字给我的感觉就是规整、认真、一丝不苟,而且结体上很有韵味,这种笔锋收束得这么紧的风格我是很少见的…… 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翻翻他的真迹。
王安石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功底深厚,而且尤精文章,同时王安石在书法上亦深有功力。董其昌曾跋过王安石的"荆公四帖”,谓其"虽无法度,然而浑朴高古,有晋宋人风味。”明末冯班评价说:"荆公书奇伟峻丽,自盛宋中难得手笔也。”宋代鉴藏家郭天锡云:"荆公书亦自奇伟,为世所珍。”可见,王安石书法成就相当高,只是未精于笔法而被世人忽视而已。
《楞严经旨要跋》
《楞严经旨要跋》此书系王安石49岁时在江宁钟山住持道场时所写,内容是对《楞严经》作的批点。王安石将道家思想的"精”,佛家思想的"空”,儒家思想的"诚”熔于一炉,提出了"一实之自性”,认为"天地阴阳,不能易其操,冰寒火热,不能变其节。”王安石《楞严经旨要跋》中的理论对于宋代理学的最终形成起了奠基作用。此稿是王安石给僧问辩的,当时王安石被贬到江宁已有12年,二人关系相当密切,常在一起研讨佛学教义。此稿行笔从容自如,结字修长,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深得魏晋遗韵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