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会几种书法?
王献之自小跟父学习书法,在继承父亲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大篆、小篆、八分、真行隶书,兼善诸体;尤以小楷最为出色。其小楷书风清劲妍媚,与钟繇并称“钟王” 《黄庭经》是王羲之的行草书代表作之一,也是王献之幼年学书的经典法帖。王献之和母亲一起生活时常常陪侍左右,此帖就是受母亲教诲时的作品。《黄庭经》全篇共142行573字,字体主要取王羲之《书论》中所说的“一笔而成”的“草行”。其用笔上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结字上追求疏朗平易和自然生趣,且大小参差,上下错落有致。
王献之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虽不象其父王羲之那样将形体的优美表现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但更为奔放、自由。他的小楷笔法细瘦,略具隶意,结字简逸旷达;行书如《鸭头丸贴》则更显示出他的艺术个性来。此作通篇字体结构紧密,用笔爽利,笔画纤细而刚健,潇洒飘逸又不失沉着稳练,有行云流水之感,体现了作者俊爽的性格特点。 王献之作书不仅继承了家传,而且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正如刘熙载所言:“王献之小楷,所谓散草,乃以章草笔势行之,故云“草行”。后人或谓出于锺元常《荐季直表》者非是。”[1] 从王献之的传世墨迹来看,无论是行书还是小楷都呈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韵致,这与他不拘小节、放诞任情的秉性是一致的。《鸭头丸贴》是其20岁时所书,虽是草稿,却无随意率性的毛病,而是字字精准、一气呵成。其用笔灵活多变,点划之中处处透出灵气,线条圆润遒劲有力而不失变化婉转流畅。整幅作品给人以清新脱俗的美感体验。
优质答主
他主要精于行草,隶书也写过,小楷也写过,大篆也写过(兰亭集序里有个字是“古”他的笔划写的和钟繇的差不多),真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写的楷书)也写过。 他是从行书入手,到晚年的时候,行书的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了;但是年轻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笔而成”,就是一笔写下去,中间没有停顿,这就是所谓的连笔,王献之也是这个样子的;后来年纪大了之后,才改成现在的这种写法,所以才有“一笔成字”的说法。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代表作是他21岁时写的《兰亭集序》被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刻在了石碑上,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时就已经失传了,现在传世的都是宋朝人临摹的。
王献之书法,以行草为最工,最能体现雄秀之气。他的正书和小楷,也自是一种格调潇洒的风格,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献之的草书被后世誉为“神品”。《古法贴》录有他的《鸭头丸贴》,仅15字,但可看出他的草法。唐宋以来,王献之的草书备受书家的推崇,宋元以来书法家对其草书倍加青睐。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力图有所创新和建树,尤其是对于草书和行书,在继承“书圣”王羲之风格的同时,自求面貌,锐意进取,探索革新。《书评》称献之书:“志气飘逸,神不烦而形不扰。”
他在书法艺术上能够继承家学,又刻苦创新,在书法史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对于书法艺术的实践与理论均有建树和推进。献之的草书有《鸭头丸贴》传世,其行楷《洛神赋十三行》可代表他的书法艺术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