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会书法的提笔?

羿一逸羿一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宽泛,“提笔”一词在书法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很难简单笼统地解释清楚。 我试着分两个方面谈一谈,供题主参考吧! 从具体的技法角度讲,通常所说的“提笔”有两种概念(当然也可以合二为一)—— 一种是书写时手指与手腕的位置关系;另一种则是执笔时手指与笔杆的位置关系。 一、手指与手腕的关系 在古代书论中,关于手指与手腕的位置关系有“五指齐力”“指不择笔”“指实掌虚”“指实掌满”“五指齐力而实”“以腕运笔”“提腕”“悬腕”等说法,这些术语都是指书写时手腕与手指的位置关系,也分别对应着这几种关系。

1. 五指齐力或称“五指齐力而实”。这种提笔方法是晋代王羲之在他的《用笔赋》中说的: “乃探玄冥之妙门,握灵奇之要端……指不曲而不短,爪不动而不长……” 王羲之说手指的“形”要伸展直挺,不能弯曲或者过长,但手掌要“圆实”——这是古人强调书法创作时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保证每个字都能写得平稳端正。其实现在很多人练习楷书,都忽视了这一点。

2. 指不择笔又称之为“五指齐力”,是唐代孙过庭提出的提笔方法: “五善三过者,谓志应高朗,体贵含容……若拘局势,苦拘法度,则异体之风,可识而知矣。然右军之书,末甚佳,多势力,意不及者也。……故不乖于条贯而不失之僵僵,不堕于易简而有致于精巧。是以知君子操履全式,实在此焉。” 从这段论述里可以看出,孙过庭认为写字首先要保持正确的态度,即所谓“五善”;其次才是具体技法上的要领——“五过”指的是:过分注重形式,过分追求规矩;过于执着于古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等等。这里面的核心是“不乖于条贯而不失之僵”。

3. 指实掌虚或称“五指齐力而实”——唐代张怀瑾说: “当使指不忘其神,纵其筋脉贯绝,而气力有余。”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执笔时的手指关节要有韧性,整个手像弹簧一样具有弹性,这样才能写出遒劲挺拔的字来。

4. 指实掌满又称“十指齐力” ——明代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论书法》中说: “结字因时制宜,要须入格,不可太孤。如‘少’头宜阔,‘大’头宜窄之类。又如‘十’‘上’宜安钩勒划,‘人’字两头须有相背势,‘千’字撇笔当正竖……凡此皆古人用笔之秘传,非今人之所及。” 董其昌将古人书法中的结构特点归纳为二十四个字,虽然未必十分准确,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5. 以腕运笔又叫“提笔” ——宋代蔡襄在《论书六则》中说: “余尝见杨凝式自言学草书得张颠(张旭),又见欧阳公作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盖学书须得古人意,若专学一家,虽能亦细,虽妙亦小。又每观古今名家书,多戴意而书,虽不若古人远至深远,然亦有近处。若平直相似,状似算子,便非书也。” 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腕力的重要性。 以上五种提笔法的要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稳、柔、活。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五代书法家荆浩在《笔法记》中就提出了“五指齐力而外,四指俱出掌后,以左右侧管乎笔”的观点,清代王铎提出“提笔须用四指顶住掌心,横撑笔管令不散”的方法,这两人虽然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都是在强调提笔的必要性以及提高腕力的方法。 二、手指与笔杆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的提笔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是:悬臂举笔、侧掌举笔、横执举笔、卧握举笔。 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

1. 悬臂举笔,也叫“悬肘”。这种方式最早见于汉魏时代的石刻中,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行书与草书作品,到唐代逐渐普及。

2.侧掌举笔,又叫“悬肘”或“提笔”。这种提笔方式是北宋以后兴起的,苏轼等人首先提倡,后来苏黄米蔡四大家发扬光大,最后成为通行的书体。

3. 横执举笔,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直到唐代仍有所延续。 4. 卧握举笔的方式在唐以前也有出现,在宋元和明清都有采用。

尹清宝尹清宝优质答主

题主是想要学习行写的笔画么,这个是需要练习一段时间的,不是一下子就学会了的哦~ 我的建议是找一个比较好看的字帖去临摹,不要去找那些“大师”们的字,他们有些笔法太怪异了…… 如果找的字帖比较好又比较对口味的话可以练习一段时间,然后可以尝试着将所学的笔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哦~ 我之前学隶书的时候也是用这种方法,自己找的碑贴去学习,感觉效果很好的说~ 关于如何练习我有一篇经验文章: 如何练习行书呢也有一个视频专栏: 希望题主能在学习中收获乐趣!加油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