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鉴别翡翠?
古人对翡翠的鉴别与判断大多来源于经验,即长期把玩、佩戴,通过皮肤亲近去感受其质量好坏;其次是观察色形、色分布状态;最后是体验重量和敲击声。 古人虽未用现代科学术语给翡翠下定义,但已观察到翡翠的不同特性,并赋予它们相应名称,如“石之美者为玉”中“美”指美好、漂亮,特指翠绿色者;而“五彩斑阑者谓之翡”中的“翡”指的是赤黄色和赤红色者。《礼记•聘义》中也有“翡而绀碧”的说法,意即用红绿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作为服饰点缀。这些描述都与我们今天对翡翠的认识相一致。
古人辨别翡翠时,首先看的是色彩,主要注意有无颜色(当然也包括颜色的浓淡、深浅)及颜色的形状、面积大小。因为古人们已将红色和绿色分别命名以表示它们的存在,所以颜色是鉴定翡翠的第一要素。 其次才论及其他方面,例如: 如果仅从颜色角度看,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认为它是评价翡翠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清人张岱在《琅嬛文集》中说道:“欲辨真假,先视颜色”。这正与前人所持“五色”或“三色”观念相符。所以才有“种好色差为下品”“无种色淡为下品”“无种无色中品”以及“种水色全佳品”之说。 而现代科学的检测分析也证明,翡翠的颜色主要是由所含矿物质的元素种类、含量以及在组织构造中形成色调的层次划分引起的。
因此可以认为,只要元素来源相同或相似,且达到一定饱和度和层次划分,无论它表现为浓、淡、浅、深甚至杂色,均应视为真品。反之则非。 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需多言,因为只要是真实天然的,不论何种颜色,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