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怎么发现翡翠的?
关于“翡”,《水经注》有载 其色紫绿,似鹅卵,名玉脐,又称青琅玕,以盛产在番禺珠水之中而得名。 “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有记载 翠,羽之青绿的,所以,最早所谓的“翠”是青色羽毛的意思。
后来,古人把自然界中许多颜色的羽毛都归到“翠”这个类别里来,比如孔雀蓝色的羽毛叫做翠羽;鸿雁背部和头部的羽毛叫做翠鬓;画眉鸟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叫做翠纹等等…
不过,最正宗的“翠”指的是翠鸟的羽毛 在汉代以前,人们把一种形状像短剑的水生鸟类叫做翠鸟。汉以后,因为这种鸟长得很像今天咱们国家特产的蓝羽翠鸟,所以大家又把蓝羽翠鸟叫做翠鸟了(也叫翠鸡)。 这两种翠鸟虽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鸟哦!
那么,问题来了~ 古人眼中最正宗的‘翠’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答案是:翠色如点漆,其实是一种偏黑的蓝色。 比如这个叫宋徽宗的皇帝就很明白地表示过他对蓝绿色的迷恋: 据说啊,他给自己设计的绣袍就用这样的面料: 没错!就是让无数少女为之疯狂的《还珠》里小燕子和紫薇穿的那种布料。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种料子就是:又黑又亮的锦缎……
米兴优质答主翡翠一词,源于满语feicui,意思是绿色宝石。在缅甸叫做“克什”,即宝石的意思,又叫“翁孟”,意思是硬玉。翡翠主要产于缅甸的额定、抹谷、甘马仔及仰光等地。据记载,17世纪初期,额定河地区就进行了翡翠毛料的开采,其方法原始落后,主要是在河床上淘洗翡翠原生矿。到了17世纪末,抹谷地区开始开采翡翠,因产量较低,开采者很少。19世纪中叶开始规模开采翡翠,每年大约出土500—600匣,缅甸统治者将90%的翡翠运销中国,10%在缅甸销售或贡奉国王。
在19世纪前,开采翡翠所用的工具极为简单、原始,生产条件很艰苦且十分危险,开采方法有水采和山采两种。前者是采用水上淘洗,一般11月至次年4月中旬为采淘时间。后者则是挖槽开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开采工具和手段进入缅甸,生产面貌逐渐改观。20世纪20年代起,开采使用了铁锹、撬石杠子、手锤及小炸药,1933年在额丁附近用上了推土机,40年代中期采用电力淘洗,50年代使用挖掘机和电动洗矿机,60年代起在矿井里使用风钻和雷管炸药。70年代后,开采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并建立了现代化水洗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