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没有种水值钱吗?
“种”,在翡翠行业内,一般指翡翠的结构构造特征,分为“种”和“种地”两种概念。 “种”的概念相对宽泛,包含“结构”与“构造”两个方面的意义;而“种地”则更多强调地壳运动等外界因素导致的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内部空间。 “种”更偏向于天然属性的概念,而“下地”则有更多的人工意味在其中。
通常来说,一块翡翠原石经过切割、打磨、抛光后才能得到成品,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磨损、破损等情况出现,使得原本优质的料子可能做成低级的货色,当然也可能将差品做旧从而获得较高溢价。 行内普遍认同“好玉不磨”的说法,然而不切不可能得到完美的成品,所以“切”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切得恰到好处能保“种”,切得不好就可能伤“种”。
“切”主要是控制玉石的厚度,因为厚度不同对光线的反射率会有差异,所以肉眼看上去的莹亮度也会有所区别。此外还要考虑切后的形状,是否易于磨制,以及形状是不是值得投资(比如扁杆珠串,圆珠把件等)。 对于高冰玻璃种的翡翠原石而言,切磨时最忌讳的是“伤绿”,也就是不能损伤其中的绿色。如果原石颜色分布均匀,可尽量多留绿色部分,根据形状切磨成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若其中绿色呈点状、条带状分布,就要单分开来取绿,按照圆柱体的形状切割,然后挖底留洞,做成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