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是白色的?
陶均最佳答案
首先,从科学角度上解释一下,“白”其实是一种底色,或者可以理解成一种底色缺失的颜色。 天然的翡翠是在地表以下深处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的,成分以硬玉为主,其中含有钠长石和铬矿物等其它的微量元素。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钠长石先溶入围岩之中而使晶体间隙被留下,然后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翡翠矿床。
而在后期的搬运、沉积作用过程中,不同的矿物因为其硬度不同,会在不同的位置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翡翠岩矿床。其中的白色基底部分,就是由钠长石形成的,这也是“白”的来源之一。 除了底色之外,影响翡翠颜色的还有光照的角度和强度、矿物含量的多少等等因素。众所周知,天然翡翠绝大多数都是带有色的,这些色彩因光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而我们常说的“白”翡则是相对纯净,少了一些杂色。 但这里的白也并不是无色,事实上任何单反镜头的白色滤镜都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无色,只不过是在色调上更偏冷一些罢了。
所以虽然叫“白”翡,但其实它是有色的,只是色调更偏向冷色调而已。 最后来说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怎么判断一块石头是不是“白”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灯光进行照射,如果光线穿透度良好且表面光滑(至少没有明显颗粒状结构),那就是“白”翡了。当然,也可以用放大镜结合其他手段进行进一步判断。 “白”翡虽然价值比不上红翡,但也相当不错。而且由于市场上红色翡翠原料越来越少,品质好的就更难找,因此“白”翡反而越来越受青睐。
焦峰优质答主翡翠之所以呈现各种各样的色彩,是其内部所含致色元素使然,比如绿色是因为内部含铬元素、紫色是因为含锰元素、红色是因为含铁元素、蓝色是因为含铜元素,总之这些颜色都是由外来元素致色,正常情况下,这些呈色元素以固溶体的形式,均匀的融入到硬玉分子中,使其外观呈现色彩。
而翡翠白底子,其内部的硬玉分子中并没有外来呈色元素参杂,由纯正的硬玉矿物结晶组成,光线在内部折射和透射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波长变化,因此光线出来以后还是白色,我们就看到玉石呈白色。
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致色元素的融入需要时间的沉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形老;白底子没有致色元素,或者致色元素很少,所以色形生。
大家也知道,云南有着非常特殊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铜、铁、银等贵金属,而翡翠就是这些丰富矿产宝藏中的一份子。
翡翠的形成是热液在高压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在其后期构造变动过程中,构造裂隙及破碎带成为热液活动通道和围岩中物质来源,金、绿泥石、碳酸盐等物质,以及可溶性元素以交代和渗透等方式渗入到一些裂隙中,便在翡翠中形成了不同的颜色。
致色元素在渗透的过程中,受压应力裂隙构造、剪应力裂隙构造影响,沿着这些裂隙向四周渗透,使翡翠致色,由于渗透作用的影响,这些裂隙构造在翡翠上留下颜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