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流行玻璃种翡翠吗?
现在人们一听到“玻璃种”都会下意识觉得这肯定是说翡翠,但在清朝时,“玻璃种”这个词可不一定就是指的翡翠。 “玻璃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云仙杂记》中:“余所见异花,惟玻璃种。”“玻璃种”在明清时期多指代水晶(主要是无色透明的晶簇),到现代才逐渐固定专指翡翠。 这里顺带说一下,无色的水晶也叫作“玻璃”,有色的水晶(主要为蓝、绿色)则称为“绿宝石”或是“祖母绿”,所以“祖母绿”最初就是形容水晶(绿宝石)的。
用“玻璃种”来形容翡翠是没错的,但反过来用“翡翠种”来形容水晶却就不对了——尽管现在的商家经常把两种玉石混为一谈。这是因为“种”这个字在古代还有“种姓”的意思,而古代的贵族可是有自己“姓氏”的,比如诸葛亮姓诸葛,孟德尔姓孟,达尔文姓达尔等等。 “种姓”在古代指的是家族血统,而“种”后面跟的字往往表示家族中某个成员最特别的遗传特征,用来给后代命名。这种特征有时候可能是体毛的颜色,有时候可能只是头发长得快慢(古人认为有些人生来头发就特别长,所以“发”和“长”在古代是有“种”的意思),也有可能是眼睛的颜色……当然,最多的还是皮肤或者头发的颜色。 所以用“玻璃种”形容钻石、玛瑙这类有机质玉石是不对的——“玻璃种”早先可是只用于描述无机质的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