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欣赏中国国画?
1,先问是否容易理解,答:不,中国人都在抱怨对中国画的理解难以深入。 比如齐白石的画,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白石老人画的鱼鸟,再仔细看看,确实像;但是,如果要仔细研究,就会看到每个鱼的结构都不同,每根鱼鳞的描绘方向都不同;同样,看他的花卉,每一花、每一叶都是不同的。
这就是中国的画,也是中国的写意画,要表达的不止于“似”,而在于“象”,所谓意象,就是这个意思——画出或抽象或具体,或巨大或渺小的一点精神气韵,让观赏者感受到那种可以让人感动、激扬甚至震撼的美,而不是让人看着“像”。如果仅以“像不像”来评论中国画,那真是把中国绘画贬低到了极点。
2,再看怎样算好 中国画讲究“六法”——笔、墨、纸、砚;构图,用笔,用墨,色彩;神韵,形象,生动,势。 所以判断一幅中国画好不好,从技术角度说,就看作者在这六方面做到了几分; 从艺术角度看,则要复杂得多:要看画面上的“虚”与“实”处理得是否得当;要观察笔墨的轻重缓急是否合适;还要看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不是用心在做;更要看作者的艺术语言是否充分,也就是能不能做到上述六方面的充分合理运用。 如果以上都能做到完美,一幅好的中国画就出来了。当然,这只能是理想状态,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有缺陷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一样,正因为有缺憾,才有可以让人品味、琢磨的空间。
3,最后问自己能否欣赏 中国画不是由西方那一套理论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欣赏”,其实是“能看懂”或者“看不懂”而已。如果我们能看懂,并且觉得这种美打动了自己,让我们感到了愉悦,那我们就是在欣赏了。 所以学中国画,最重要的一点是抛开那些西方的艺术理论和评价体系,回到中国艺术的本体论上来——“观复”——观看和重复,通过不断的观看和临摹古人的作品,在脑海中形成对“象”的再现,进而领悟“意境”的表现。 当您能“看”到中国艺术的时候,所谓的“欣赏”也就不远了。
工笔、大写意、小写意
工笔,即中国绘画技法之一。用细致入微的线条描绘形象。它必须严格按照造型的固有程式画出,以接近真实为技法要求。一般适用于设色工整细致一类的画作中,如工笔重彩的花卉、仕女、佛像等。
大写意,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笔法无所拘束,多用放逸豪迈的笔触作画。通常适用于水墨花卉与人物画中。写意画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小写意相较于大写意,笔法较为精细拘谨。如只勾眼、眉,以不着色的空白显现出毛发须眉,或寥寥几笔点出。
疏、密
作品的布局,在于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在构图中疏,显得舒朗、轻快、清晰;密,显得紧张、厚重、茂盛、浑沦。一幅作品疏密得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既对比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能成为动人的佳作。
虚、实
在传统绘画中,实处为物像,虚处则是空白,即以实和虚相对成趣。实处之妙,妙在有神;而虚处之妙,妙在含蓄,耐人寻味。“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露、藏
一幅作品中,有些需要显露,有些需要隐藏。如起承转合之间的贯气,笔断而气不断,迹隐而意存,可显露出笔断气连之势。画树木枝干,有显露的,有藏于叶中的。有藏有露,方显得生机勃发。
巧、拙
作画贵在巧与拙二者结合运用。巧而不见匠气,拙而不失生硬。在运笔中,有些笔路须含蓄不外露,如有些叶、花等,笔断而意连、形断而气通,不露巧而巧寓其中;有些则要求显露,如石头、山峰等。
清、浊
中国画在用笔上讲究“清”,而不“浊”。“清”指运笔干净利落,毫不含糊。“浊”指运笔线条粘连不清、糊涂不清。
浑沦、板滞
在运笔时,执笔宜松而活,指虚而灵,腕宜悬且转。这样作画时方可左右逢源、笔势圆通,达到浑沦的境地。如腕不悬且不转,手指麻木,毫无生机,作画就会呆滞而缺乏灵性。
僵、活
僵与活与浑沦、板滞大体类似,僵为死板而缺乏生动、灵活,指创作构思、用笔没有生气。“生、硬、刻、板”即僵;“灵、活、流、畅”即活。这四个字,有的是相互联系的。如“巧”与“拙”、“清”与“浊”、“浑沦”与“板滞”、“僵”与“活”等,都是相对应的,是表示画的技法与风格特点及对立面的一种评说。
以上列举了绘画运笔与设色中的有关对比术语。在绘画中,有些画倾向工细,有些则大写意;有些疏,有些密;有些虚,有些实;有些巧,有些拙等。这是作者的作画习惯、风格、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其实,在一幅作品中,也有疏密、虚实、巧拙的综合使用。疏密、虚实、巧拙用得好,都能形成画家各自的风格和面目,都会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