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临摹什么?

季轩宇季轩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赞同高票答案,临习古画首先要取法乎上。如果临摹者水平不够或心不诚的话恐怕很难“得其神韵”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摹、临都是认真的态度,不是随便拿一幅古代作品来看看的意思。

至于具体应该临摹什么呢?我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个人兴趣和实际需求。如果你刚刚入门想系统地学习中国绘画,那最好还是请一位老师指导你,让你循序渐进地学。若没这个条件,你就得自学了。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先临摹哪些作品。但必须强调一点:不论你选哪幅作品来临,都要认真研究它,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即不仅要临得像,而且要充分理解所临作品的笔墨技巧、构图规律等,只有融会贯通地掌握了这些才能称之为“临得好”!否则仅仅依样葫芦那最多也只能算“仿得象”而已。

关于临习古画的次第和方法可参考拙著《跟着书画家去旅行》之《写意画篇·山水》及《工笔画篇》(该书已出版第一辑,第二辑也正在付梓中)。那里面对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有详细的论述。

至于需要临习的作品,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三类:

①经典作品。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你能找到它的源头并循着这条主线一直走下去那么必然会碰到经典之作。中国画也不例外。因此你要想深入地学习中国画就必须多临历朝历代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些作品凝聚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创造活力,是你开启智慧的钥匙。

②现代作品。任何一个有传承有发展的艺术都会涌现一些代表当代最高创作水准的作品。它们或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特有的人文精神或表现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语言。总之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只要你觉得它们对你有益你就须得认真学习。

③异域风情。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临异国佳作可以开拓你的视野,丰富你的想象力从而帮助你突破陈规,取得创新。

总之,临习古画贵在得法,贵在用心!

漆婷萱漆婷萱优质答主

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应从哪里开始?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古代美术教育十分重视临摹练习,唐宋至清一直实行师徒相袭的方式。中国画技法、传统的文脉由此绵延不辍,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步世界的中国绘画体系,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峰。传统中国画的继承方式,可概括为学、临、摹、仿四字;而学习传统、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则为读、看、记、思。中国画的创作与其它艺术的创造一样,都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过程。其基本规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相仿。继承是前提,是积累,是量变;这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要扎扎实实的去做。创新是目标,是飞跃,是质变;这是个充满艰辛的过程,要兢兢业业的去求。没有继承的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是要失败的。

一、读

先秦时期,对书籍、文章、史册,皆以“木牍”、“竹简”、“甲骨”、“缣帛”作为载体。秦汉纸已发明,但“缣帛”仍是主流。缣贵而简重,不便于广泛流传、携带与阅读,从而制约了书籍的传播。东汉蔡伦改进造纸,解决了书的载体问题,纸成为承载文字的主要载体,从而促进了书籍的迅速流传。书的载体由重转轻,从少到多,由贵入廉,从而使读书的人数越来越多。正如古人所说:“自古书契篇籍之盛,未有如今时也;通人达儒之众,未有如今时也”。读书之风盛行,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使人才辈出。

书画无“籍”,无”帙”,无“函”,书画之载体为纸帛绢素,便于携带阅读。中国画的“读”,是以“目读”为主,“手读”、“口读”相辅。“目读”,即“读画”。宋元时期,文人画逐渐成为书画艺术和理论研究的主流。“读”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行为和研究方法进入审美领域。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述有两则读画轶事:一、高宗赵构“每观画,不过目读,不至悬之粉壁”。就是说高宗观赏画,只是用手持画幅“目读”,没有把画悬挂在粉壁上看;二、赵大年《芦汀》图,高宗观毕,将图付还时“再令再读”。即高宗将《芦汀》画卷观赏完毕归还时,又让手下人卷起再看一次。再如,元代鲜于枢在《困学斋集·张伯纯观画帖》记有“以伯时《醉僧图》及余素所收马韩范郭诸家,与伯纯手读数日”。说的是,他把自己平日收藏的北宋高手张择端、马贲、韩拙、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与张伯纯共同阅读观赏了数日。文人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将“读”作为书画审美享受和收藏鉴定的手段。

中国画的“读”,有“泛读”与“精读”。“泛读”,是涉猎各家各派各路画格。如,宋代黄庭坚《次韵子由清虚堂》:“要能一战取,何事还从前,泛览岂无书,不读缘志短。”就是说,博览群书乃是一种阅读书方法。苏轼所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东坡题跋·书进目札》)。宋代书家能突破唐人藩篱,出以新意,与广泛接受唐以前的书法信息有关。清戴熙论画:“画忌雷同,读古人书少,故心胸不广,而笔下易入蹊径”。(《习苦斋画絮》)。他要求画家广读诗文,吸取营养。读书不多,心胸不广,作画少异同也。清王学浩《环山纪听》:“大有书卷气,亦如高人韵士,在尘嚣中自绝;虽泛览百家,下及稗官诸史,无所不贯,于古人奥衍清苍之旨,别有会心”。“泛读”可作审美上的借鉴,可得古人笔墨清趣,得高人韵士书卷气。“精读”是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