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代是中国的吗?
先引用一段材料,来自百度百科《香港历史》的注释12: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政府将广东新安县东北的海岛废置,并入新安县。这是关于香港地区最早的史书记载。虽然这座海岛被正式命名为“香港”,但其地理范围仍不得而知。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香山县新设10个乡里,其中一个叫“上环”的里,其范围大约包括今天的上环、西环与中环一带;另一个叫“大屿山”的里,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大嶼山及南丫島的一部分。至于“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源于当地盛产香料,如檀香山(Hawaii)因盛产夏威夷果而得名,或是因为当地的香茅草多而得名。又或是因当地有香料树而得名。(《海交史料》第一辑第99页) 再看一段材料,来自百度百科《澳门历史》的注释8: 宋元时期称澳门为“濠镜”,取意于海边小港。明嘉靖年间,澳门开始发展贸易,并发展成为重要的货运码头。由于船只进入这里比进入黄埔(广州江面)更容易,所以葡萄牙人最初把澳门称为 “Macau Coelho”,意为“易进港的澳门”(“Coelho”就是“船”的意思)。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澳门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商埠。自16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后,他们发现这里的贸易远比印度和中东富裕,于是把这里作为侵略中国的前哨基地。
最后引用一段材料,来自百度百科《菲律宾》的注释1: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之前,马尼拉是琉球王国的一个港口,名叫 “马拉帕斯”(Maragpas)。据说是国王们出巡的地方。在西班牙入侵时,马尼拉大约有二百五十名欧洲人和六千人左右的土著居民。西班牙殖民者把马尼拉改名为 “Manila”,即现在的名称。
历史上,香港曾经属于中国古代的“番禺县”(秦朝至隋朝)。直至宋朝开宝七年,今香港岛及九龙半岛一带正式纳入行政区域范围,隶属广州府。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商人每年派遣商船来华贸易。
清朝乾隆年间至1840年前,中国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贸易集中在广州一处口岸,来华英商必须在粤海关监督及“十三行”行商管理与控制下,进行交易和缴纳货税。其间的贸易争拗,逐渐积聚,导致了中英两国19世纪初爆发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中英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即“五口通商”)。条约内容规定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于1843年7月1日实施香港岛殖民统治,本初子午线以东第一块殖民地。
1856年10月,英、法、美、西班牙等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于10月至12月间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战争期间,英国占领九龙半岛南端及昂船洲,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半岛南端(今界限街以南)给英国,“归英属香港境界”。英国于同日实施殖民统治。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香港岛与九龙的土地日益不够使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于次年3月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朝野各界及全国民众群情激愤,在帝国主义干涉还辽后,更要求政府收复台湾及澎湖列岛,反对再失去中国土地。为安抚民心,清政府将新界租予英国,租期99年,即自1898年7月1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英国于同年6月6日实施殖民统治。
香港由战前、战争期间及战时逃难来港的内地人民,为数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香港后,大批港人前往广西、贵州等中国内地区域躲避,而战争刚完结后,亦有大批内地人民,为逃离日本占领区或逃避国共内战来港。时至今日,多数香港人的祖籍地在广东省。在1950年代初大陆实行“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运动,使不少大陆人为了逃避镇压移居香港,如知名人士成龙等。其中大多数是广东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