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分为那几种?
我们通常说「汉字」时,指的都是「汉字文化圈」,即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使用的文字。这些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简牍的人所发明的隶书。
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小篆),这些文字被推广到西汉帝国疆域之内。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社会流通媒介的变迁,由汉朝官府整理出了「古文」标准字体(汉隶),用来书写官方文书。
东汉末年,战乱纷争,文人都不得不学「草字」以方便快速地书写,于是草书诞生了并逐渐流行开来。然而此时人们使用的仍然是「古文」,即小篆或隶书的简化字体。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开始效仿古人而不用俗字(即民间常用字),于是行书产生了并逐渐取代了草书在日常书写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在官方文书领域,正字法得以制定并推行使用,形成了「真书」(楷书)这一形式。
至此,汉字的五种字体大致齐备(晋唐之际,还有人在真书中杂以行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楷) 。随后,这五种字体经过不断演变,今天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了。当然其中某些字体,例如古隶和章草,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根据字形与笔势的差异,中国的书法分为五种不同的字体。
篆书
是秦国通用的文字,具有古朴凝重的艺术风格秦篆和汉篆,字形结构纵向引长,瘦劲峻利,圆浑婉通,平稳端庄。笔法瘦劲圆润,历来为学者重视,但是,由于它的书写速度慢,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隶书
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将篆书化圆为方,变曲为直,使线条平行对称,字形扁方均匀而形成的,因此,笔法方正,结构匀称,笔画横平竖直,书写快捷,使用方便。小篆到汉隶的改变,是中国文字的转折点。隶书成为汉字的正体,通行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隶书改变了古文字的象形结构,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是书法艺术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楷书
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更使汉字朝着整齐、规 划方向发展。由东汉末年(2世纪)的路孝所创,到了晋朝王羲之(3世纪)的时候,他的正体书法越来越精致完美,世人称为楷书,一直沿用到现在。楷书分晋楷、魏楷、唐楷三个发展时期,代表书法家分别是王羲之、钟繇、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一般分为正楷和行楷。
草书
包括在隶书、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行草和狂放自由的狂草。行草盛行于唐宋时代,字形变化繁复,极尽洒脱自由之态,但不易识别,不便流行。草书分为晋草、唐草、宋草,代表书法家分别是王羲之、张旭、怀素等。
行书
包括行楷和行草,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施的简易流动,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易写入,易练成,使用范围广泛,历代很多大书法家都喜欢兼攻行书,代表书法家有王献之等。行书于王羲之达到顶峰,有“行书天下第一”之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分别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北宋苏轼的《寒食帖 》。他们都是写的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