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分为那几种?
我们通常说「汉字」时,指的都是「汉字文化圈」,即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使用的文字。这些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简牍的人所发明的隶书。
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小篆),这些文字被推广到西汉帝国疆域之内。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社会流通媒介的变迁,由汉朝官府整理出了「古文」标准字体(汉隶),用来书写官方文书。
东汉末年,战乱纷争,文人都不得不学「草字」以方便快速地书写,于是草书诞生了并逐渐流行开来。然而此时人们使用的仍然是「古文」,即小篆或隶书的简化字体。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开始效仿古人而不用俗字(即民间常用字),于是行书产生了并逐渐取代了草书在日常书写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在官方文书领域,正字法得以制定并推行使用,形成了「真书」(楷书)这一形式。
至此,汉字的五种字体大致齐备(晋唐之际,还有人在真书中杂以行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楷) 。随后,这五种字体经过不断演变,今天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了。当然其中某些字体,例如古隶和章草,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