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的口红?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有一些口红、唇脂的记载的,不过那个时候的“口红色”和今天的含义已经不同了;古代的“口红”,实际上是指红色的颜料,可以涂抹在嘴唇上或脸上,也可以用来绘制图案。 比如说汉朝的《西京杂记》中就有关于口红的记载:“赵后身体柔润,肤色雪白,每当入宫,必须涂抹九种胭脂颜色,画出各种美丽的笑脸。”这里的“胭脂”就是红色的染料,用胭脂给脸部化妆可以说是古代妇女最常做的美容工作之一。
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颜色的颜料,比如绿色(翠墨)、紫色(绛珠)等。这些颜料不仅用来妆扮皮肤,还可以用来描眉画眼。 宋朝的《太平御览·时序部》还记录了另一种使皮肤红润的“口红”——樱桃膏:“紫樱膏敷面,令人面色红润。”“紫樱膏”其实就是现在的粉底霜,而用这种粉底霜来化妆,是唐宋时期女性最常见的化妆方式之一。
只不过,这样的“口红”并不能持久,需要经常补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曾在诗中写道:“晚雨秋阴酒乍醒,轻烟孤影水边亭。”显然,这是写李清照刚化完妆的样子,说明她刚刚涂上红唇,但时间过了不久,唇上的胭脂就已经抹去了许多。 至于现在的唇膏、唇釉等等,那都是近代的东西了,大约出现在清末民初的时候。
《礼记》、《史记》中就有记载,女子妆为眉黛妆、胭脂妆和口脂妆,用的材料多从天然中取,从动物体内提炼或者从植物中榨取。西汉时的妇女常用口脂,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口红,当时口脂有红色和紫色两种颜色,主要是为了防止嘴唇干裂,同时还可以美化人的容颜。
“脂”与“蜜”同音,妇女们往往称“口脂”为“口蜜”。《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所记“卫灵公渠弥嗜女子而杀之,掩鼻而过朝,御者曰:‘君以香自欺。’”此“香”可能即口蜜也。御者讽谏的意思是说:口蜜虽可掩盖血腥之气,但骗不过别人的鼻子,也在欺骗自己的鼻子。
汉代口脂用多是用花果制成。《事物绀珠》载:汉代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特善制眉黛、口脂。《十洲记》中记五湖之滨产香枣,可做口脂。《神异经•西荒经》记西王母所食之桃可作却臭脂。
在西汉皇室的墓葬中,发现过口红的容器,口脂装在小盒子里,涂在嘴唇上,不仅可以防止嘴唇干裂,还可以美化人的容颜。《香乘》中记载,用石榴汁点唇的原始方法在汉代已经普遍为宫廷所使用,只是还未大规模地流传于民间。但“唇丹”这时却已流行于民间。
因为当时普遍流行涂点唇妆,所以对涂唇工具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一种专用于涂唇的“唇脂”刷出现于汉代。《赵后外传》载“赵飞燕女弟为皇后……以辅桃为唇脂。时称韩宫壶。以红冰为妆,以碧玉为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