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多度的酒?
不知道你说的90度是指白酒,还是指红酒、或者果酒呢? 我国是酿酒的大国,各种酒的酿造技术都非常成熟,所以,只要是正规渠道生产的酒,都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当然,如果你非要说那家酒厂那批次的酒有问题,得另当别论)! 但是,现在市面上的酒,度数一般都在40-50度之间,比如我们常喝的白酒,都是经过反复窖藏的,在酿制的过程中,温度控制很好,一般不会超过60度;而红酒、起泡酒等,由于发酵过程的温度较低,度数一般在12-13度左右。也就是说,无论是红酒、气泡酒或者其他酒类,最高度数也没有超过70度的。
而我们常说的威士忌、白兰地等,由于是蒸馏酒,经过多次蒸馏,酒精度数可以很高,但毕竟不是我们的传统白酒,也不是我们的民族饮料,所以并不列入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列…… 至于90度的酒精,想自己制作,可以用高度白酒+水的方式降度,不过,这样的酒水,容易滋生细菌,产生有害物质,不宜长时间保存,而且喝起来很容易上头哦~
在蒸馏酒发展过程中,古人很早就发现,酒度越高,越容易保存,因此一直在追求高度酒。白酒是在“烧酒”(烧酒,古代写作“烧酒”或“烧酒”,与现在烧酒有同有异。古代之烧酒相当于今天之“原浆酒”、头、二锅口。现代烧酒乃高度小曲白酒。“烧酒”亦与今天高度白酒异。高度白酒一般为52-65度,而烧酒则为70-95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烧酒”在蒸馏过程中,古人采用多次“滴露”(古代称蒸馏酒为“滴露”)提纯,蒸馏出更高程度的白酒。宋朝人贾铭的《饮食须知》中就有“烧酒,甚水之精液,极猛烈,难遗毒”,明朝唐时升《留居述言》和郑樵《通志》“烧酒非古法也……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医垒元戎》称“烧酒,大热,赤红,劲厉,太阴玄水之精”。以上说明,烧酒,是古代蒸馏酒高度酒,“极猛烈、大热、劲厉”,“难遗毒”,因此,古代烧酒度数很高。
元胡琦《饮中八仙歌注释·石延年》记载:“京师有好事者,取好酒和美酥,以器盛之,纳于马鬃,良久饮之,号曰‘冷割酒’。凡饮酒斗者,饮此可三升也。”也就是说,古人发明了一种“冷割酒”的提纯方法,所得高度白酒,“凡饮酒斗者,饮此可三升”。古人一斗约2000毫升,“饮此可三升”,相当于现在的600毫升。“饮此可三升”,说明“冷割酒”是非常高度酒。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酒度12度至30度的酒,酒中还含有约6%至9%的糖,12度以下的酒还含有乳酸,这些糖和酸都有利于酒精与水互溶。而酒度高于35度以后,酒中几乎不含糖分与酸类物质,水和酒精互溶性变差,而呈两相分离。酒精度达到85度或90度时,由于酒精纯度太高,它不能完全溶解其本身的水份而呈浑浊状态或分为两层。“冷割酒”的高度酒,也证实了其度数是相当高的。
到了明朝,为了进一步提高酒度,古人发明了“重酿法”,即把原来的蒸馏酒作为原料再次或多次投入甑锅中蒸馏。如陈耀文《潜研堂集》记载烧酒,“以烧酒再烧、三烧……或以白酒二三石入锅内,蒸取其汽,所烧出来的酒度数更高。”明朝科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诸法从烧酒”。黄淳耀《还饮自述》:“烧酒二煎如油,三煎如露,皆胜正酿。”说明经过两次、三次重酿的烧酒,酒度相当高。《本草纲目》:“烧酒,亦以重酿加倍”。《万氏医贯·医林绳墨》:“烧酒……至三次,则味如油,饮少辄醉。”说明重酿法所得高度酒浓度很高,很容易醉人。
从古代“烧酒”的度数来看,古代烧酒可与葡萄酒勾兑饮用,说明其度数相当高,基本应是90度以上。从古代烧酒的毒性和醉性来看,烧酒极猛烈、难遗毒,饮少量就能醉说明其度数相当高,酒精度一般在90度以上。因此,古代烧酒实质上是90多度的高度白酒原浆酒。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发明的小曲酒(大曲的出酒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但小曲的却达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酒精含量普遍达到了90度以上。人们为了饮用方便和贮存保质,将其同“红曲酒”(红曲酒是用大麦、大麦麦芽等粮食作原料酿制而成的酒,含有麦芽糖等营养成分,但不含酒精。)掺兑制成低度酒饮用。“红曲酒”在当时又称“老酒”“老红曲”、“老白干”。所以老红曲酒就是度数90度以上的白酒与老酒掺兑而成,民间有“烧酒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