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解放时用的什么钱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并不是使用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1948年12月,中原野战军总部在淮阳召开银行会议,决定将华中、华东及华北军区控制的150余家银行合并为“中南人民银行”,负责统一发行人民币,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自1949年1月1日起正式发行。不过当时发行的纸币和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形状不一样,是长方形,并且没有数字编号,有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和百元等5个面值。1949年6月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73枚图案。 到1955年的时候,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大,导致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国家决定改用金属币(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采用金属币作为本国的主要流通币)。因此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和现在的小硬币差不多大小,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的纸币以及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的金属币。 到了1962年,因为第三套人民币即将发行,为了节省成本,央行将第二套人民币中的1分、2分、5分币收回,又重新发行了1分、2分、5分币,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二分硬币”、“五分硬币”。
值得注意的是,从1955年到1962年这段时间里,我国除了发行上述两种纸币外,还发行过很多种类的硬币,如铝币、铜币、镍币等等,这些硬币有的发行了只换回了贬值的纸币,有的则换成了黄金或外汇,因此市面上并没有见到过这些硬币,它们都被收藏界称作“未流通币”,十分珍贵。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有3元和5元制币两种,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流通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而扩大。
人民币对内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支付手段,对外是可自由兑换的外汇,被确定为三种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之一(美元、日元、人民币),在对外经济贸易交往中使用日益广泛。人民币在逐步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同外币之间的兑换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牌价,通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进行。
人民币的印制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机密性。人民币的印制工艺水平也是不断更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在印制工艺上都是粗制,而且技术设备上都有外国帮助,主要靠苏联和朝鲜。1956年,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有关部委的组织下,开始了第三套人民币的研制。
到第五套1999年版钞票的诞生,使中国钱币史上划上了灿烂的一页。第五套人民币在1999年率先发行了100元纸币,随后在2000年陆续发行了50、20、10、5、1元各面额纸币及硬币,2001年发行了 20元纸币硬币,2002年发行了1元硬币,2004年发行了1元纸币和5角硬币,2005年又发行了100元、50元、20元、10元及5元纸币。第五套人民币经过了10余年的研制,在继承中国印钞造币工艺基础上,既运用了多种先进的印刷工艺,又在防伪技术上与时俱进。
从第五套人民币起,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钱币上印语为简称的局面,开始采用法定全称中文“中国人民银行”,并在人民币中添加少数民族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