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人民币为什么印菊花?
第一,因为“元”和“园”两个字在古代同音;第二,旧时我国货币单位“文”“钱”并排使用,而现代的“圆”是从“钱”演变而来的(“钱”的本义是孔方兄)且保留“文”“钱”并列的形式。所以从历史延续性上来说,用“圆”来替代“元”是不合适的,而用“元”则刚好保留了历史的延续。而且“元”有第一的意思,用“一”来代表“第一”也是恰当恰当的~ 说完了“元”字,再来说说“菊”字。
“菊”字在纸币上出现是有历史的渊源的。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刚刚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10000元券上就印有“菊”字(图1)。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银行,负责发行管理、集中收兑和发行流通兑换券。但考虑到战时通货膨胀严重及战争环境等原因,为了稳定币值,第一套人民币共印制了52种面额,最大面额为伍万元;最小面额为半分。
其中,10000元的面值属于大面额,这种大额钞票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直接使用,必须通过更换现金形式交付给收款人,而在收回原钞票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大量的废纸。如此庞大的废纸队伍如何回收呢?
当时的方法主要是:把旧钞回收换成新钞后再投入市场,同时辅以强制收购方式——即凡购货单位必须将所购商品价款全部以现钞形式支付,不论数额大小,都须及时送交当地人民银行营业部或支行,由他们核对无误后进行清点、验资、记录、登记,最后交到指定的印制厂换回新钞。 而这一过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同时增加人民的负担。
为此,1953年起,我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取消了第一套人民币中的“菊”字样,同时还减少了纸币的品种和额度,力求简化手续,有利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