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中国笔墨怎么样?

梅珂扬梅珂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句百度百科上对他的介绍: 潘公凯,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当代著名美学大家、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他的山水画师法自然,风格幽远萧瑟;花鸟画风格独特,造型简括;人物画写意传神;书法则承继传统,取法高古。在绘画和书法创作的同时,他还著书立说,撰写了大量的艺术论文和著作。 再来看几张他的作品 他的笔墨怎样?老辣!苍润!醇厚!生动! 如果说以上还显得平淡,那请看这一幅 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墨色淋漓,意境深远。简直好看到爆炸! 有知友说他这些作品都太“正”了,没有一点趣味。但正是这样的“正经”,才成就了其作品的精彩。就像他本人一样,儒雅,谦逊,务实,低调……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是个认真的人。

潘公凯是个学者型的人物,这种人的特点就是不论干啥都很专注。当年考上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因为专注度太高,被学校警告:“太聪明的孩子不好管教”。毕业后到清华做建筑硕士,依然专注,以至于耽误找对象(后来娶的太太是同班同学)。从清华辞职后专心画画,仍然专注——近三十年来几乎每天都在画画,从未中断。这样专注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成果呢?看看他的笔墨,看看他的作品,再看看他做学术研究的劲头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多坚定。

严子冬严子冬优质答主

潘天寿、吴昌硕、黄宾虹、林风眠、傅抱石、徐悲鸿等老一辈大家和李可染、陆俨少、陈子庄等第二代艺术家,他们以自己对中国笔墨的精确认识和把握而为中国笔墨的拓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潘公凯先生显然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的。

他在研究和继承中国画的绘画规律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不急于求得所谓新变,而是将自己长期浸淫于笔墨之中的心得在成熟后一笔一划地从容表现出来,将笔墨与形式、内容巧妙地融汇一体,在笔墨与章法、笔墨与造型的相互关系上,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将矛盾消解,笔精墨妙的作品使人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他笔下的情趣和韵致,以及蕴含于笔墨中的内在魅力。潘天寿先生以笔统墨,以石显山和以水助墨,笔情墨韵交相辉映,把中国画独特的笔墨技巧与法度、笔墨的总体感觉和韵味推向极致。从他的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绘画的魅力。潘公凯先生在继承潘天寿先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同时吸取了李可染、林风眠、陆俨少等先生的艺术营养,在笔墨上能够不囿于一家一笔,既重视“以书入画”、以笔统墨的方法,亦注意水墨渲染和水墨韵致的发挥,形成自己的笔墨情韵。潘天寿先生笔重于墨,潘公凯先生笔墨互重,两位先生分别在“笔以墨显”和“墨以笔显”中发展了各自的笔墨关系。

潘天寿先生在实践中努力发掘、发扬中国画的本体语言,而潘公凯先生则注意中西艺术的融合,中西艺术的可通融之处使潘公凯先生能够将西方的构成、色彩、造型、光等因素以独特的角度与中国笔墨相结合,这在工笔画中容易把握,而在水墨写意画中进行融合则并不容易,但潘公凯先生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可喜成果。他既保持了中国笔墨、中国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又注意使中国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获得发展,同时,又注意将自己对西方艺术的把握在不露痕迹中融于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这也是潘公凯先生较之一般的艺术家高明之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