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叫一平画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说的是艺术家的感情、意志和精神。这两者结合,就构成了中国绘画创作最重要的审美准则——“师自然之理,得内心之情"。 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画和中国画,是最符合我们民族审美情趣的。
而在中国画中,山水又是众人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其中原因,除了山山水水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之外,还因为山水画能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能够置身于苍茫天地之间,尽情地放松我们的身心。 山水画是借助视觉形象来激发我们想象力的。我们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常常会被山水画那宏大场面所震撼,会想到自己的渺小——这是以有限观无限,从而引发我们对人生、宇宙的认知与思考。这种心灵上的洗涤,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感体验。 然而,这种领略自然之美的方式是有门槛的。只有当我们具备足够的文学素养或者哲学思维,才能充分领略山水的内涵。对一般人而言,只能欣赏到山水表面的清丽淡雅,进而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来丰富人们对“美”的认识——“用最大的痛苦换取最高的快乐!” 这句话乍一听有些费解。其实,李可染所说的“痛苦”,是指画家在创作时那种“由苦入乐”的过程——这很像佛教说的“烦恼即菩提”。 “由苦入乐”的前提是“最大”的苦。这个“最大”不是指量的概念,而是指质的概念。换言之,当艺术家感受到的痛苦够多(足够深刻),那么随之而来的喜悦也是最大的。而这种痛苦是来源于他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深入持久的观察与思考。 在李可染看来,要想使自己的山水画“精彩”,就必须经历这段由苦入乐的历程。只有经住了这样的考验,才能最终达到“最高”的赏乐目标。 李可染的画风,属于传统青绿山水。他的用笔细致严谨,很少出错。即便是误笔,他也会刻意留下,作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下面这幅《万山红遍》,就是很好的证明。图中石头上的细缝,原本应该留白,但是李可染却故意填上了墨色,形成了一个个人工痕迹,显得十分独特。
当然,在具体创作时,李可染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上面这幅《云起云灭》,右上角的云雾是如何晕染开来,就是一个难题。李可染经过反复的思考,最后选择了用破笔蘸脂墨,在画布上层层渲染出云雾弥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