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不喜欢中国的原因?
缅甸这个国家其实很神秘,一直处在封闭与开放之间,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历史恩怨:1942年3月,日军入侵缅甸,炮轰仰光,轰炸曼德勒,摧毁了英国在缅甸的英缅部队主力,迫使英国政府从直布罗陀海峡至马尔代夫的所有海外军事力量总退却。(二战中,唯一一次英国正规军败亡) 这对缅甸人的民族自尊伤害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缅甸成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国援助建立军队并训练,实行英式殖民统治。为了维持政权,缅族人和克钦人在1950年至1960年间多次侵扰云南边境地区,屠杀当地居民,烧毁房屋,抢掠财物。据统计,仅1950年到1958年间,中国云南省德宏州就遭到来自缅甸的盗掠人口达7000余人。 1962年,缅甸爆发军事政变,昂山将军领导的人民国防军在苏联和中国支持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反对派,开始全面掌控国家政权。此后,中缅边界的武装冲突断断续续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再说现实矛盾: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英关系处于蜜月期时,英国曾提出把云南的腾冲、畹町送给我国,作为双方合作的礼物。但是被我们拒绝了。理由是这两座城离边境太近了,万一失守,会损害我国主权和尊严。 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和伪满皇帝都曾经在这些地方修筑过防御工事,以对抗可能来自印度的援华战略部队。 实际上现在缅甸北部地区仍然有大量的中国难民,他们多生活在贫瘠而落后的地方,以种茶为生。因为战乱,他们的祖先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充满未知的地方。
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加上语言不通,使得这些中国人几乎与世隔绝,他们的生活状态甚至没有比他们的祖辈更好。 在中缅边界70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上,分布着100多个无人区。这些区域由缅族武装控制,居住着大约30万克钦人,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使用原始的火器。 由于长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些克钦人保持着完整的传统习俗。
中缅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
缅甸军人政府与中国的关系比较好,与中国存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双方存在贸易互补性,在经济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这为缅甸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缅甸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国也给予缅甸人民经济方面的援助。因此,在缅甸国内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亲华派。
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缅甸“民盟”上台以后,其领导层成员的反华政治倾向有所突出。“民盟”执政后,缅甸对中缅关系从友好到警惕再到敌视的态度,主要是源于对中缅边境地区政治与宗教议题的高度关注。
中缅边境地区存在民族、宗教和种族等方面的问题,“民盟”政府将中国视为不稳定因素的源头,在缅甸国内通过大肆宣扬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情绪。缅甸政府禁止“孟都事件”涉事佛教高僧出国、缅甸国防军和警察进驻克钦地区等事件,这些都意味着缅甸政府对中缅边境地区的安保程度不断加强。缅甸政府针对在缅甸的中国公民采取一系列限制性的政策,尤其在缅甸的中资企业和在克钦地区从事玉石原石开采的中国人受到缅甸政府的管控。
缅甸政府在2013年就对在缅从事农业、能源、林业、采矿、渔业、水力、建筑业的中国人设置投资限制。“民盟”政府禁止克钦玉石商将未加工的玉石原料直接出口到中国瑞丽,要求玉石商必须将玉石原料运到缅甸政府所在地曼德勒进行初级加工后再运往中国。缅甸政府此举是为了提高玉石原石出口的附加值,同时也为了加强当局对中缅边境地区的管控。
缅甸政府不但对玉石原石的出口实施管控政策,而且还制定严格限制中国人前往缅甸克钦地区从事玉石原石开采和贸易等各项措施,对中国公民加强签证管控,规定入境后必须每3个月更换一次签证,否则将被拘捕、驱逐和罚款等。缅甸政府对在缅甸的中国人实行签证管控,主要是担心中国公民和中国劳工在缅甸的中资企业中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而影响缅甸当地民众的利益。
此外,缅甸政府禁止中国人在缅甸从事出租车、三轮车的运输业和餐饮饭店生意等。缅甸对中国人的歧视和排外,使得中国人在缅甸的生活水平变得恶化,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