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的一两银元有哪些?

吴滨冰吴滨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00年,庚子国变后清朝财政极度困乏,而这时列强对中国争夺更加激烈了。为缓解银荒危机和满足列强的侵略要求,清政府决定大量铸造铜元,并派遣侍郎那济亭前往广东调查炉冶、购办机器等情况。

1903年5月,那济亭上奏称,广东铸币总厂已具雏形,可造币五万吨;又于6月4日奏报说,广东铸币厂所产制钱“陆续解交部库,实收六百五十万文” 。同年8月27日,他又奏报说,广东铸币厂的制钱已经售罄,现正将铜币板模送交呈请核准。 在得到朝廷的允准后,从1903年起,广东铸币厂开始批量生产铜元。据那济亭自己说,当时共制成铜元版样十余种,经审核批准后被送到直隶(今河北)、山东、江苏、河南、湖北等省分别制造。后来因广东铸币厂的经费不足,户部又于1906年拨款二万串,作为扩充铸币厂的经费。这样,到光绪末年,南方各省已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铸钱机器设备,可以开炉铸钱了。

新钱发行,旧的铜钱当然要退出流通领域。但旧钱既无销毁之费,又不加改化工艺,如何能使其不能流通呢!当时有人主张将其中的“袁大头”、“孙小头”收回,因为这两种银元目前最值钱,但是这样势必引起市场混乱,而且成本太高。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银元表面镀上一层锌,使表面变得黯淡无光,从而影响其流通。不过这种办法对清王朝来说却是很有效的,因为此时清廷还有钱庄汇票等工具可以用来控制资金流动。朝廷还可以利用政治手段来禁锢民间货币流通,如镇压民间私铸生铁和废铜,以图达到“断源头”的目的。 但这个妙计没有起到作用。百姓是聪明的,他们知道了“新钱换旧钱”的游戏规则,于是在交易时便将新钱划花或磨平棱角,这样即使清朝廷再有手段,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另外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一两”不是现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等等的简称,而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关系如下:一两=40钱=400分=1.13公斤。由于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量衡制度不同,所以不能直接换算成现代重量单位。

山坡阳山坡阳优质答主

银一两是清代地方铸局承袭明代传统银锭的铸造样式,以重量“一两”为定重。银一两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成为当时国内最主要流通货币。银一两锭的大小,轻重不一,版别多,有大两银、小两银之分各地“平”(行用标准)不统一,各地的成色有差别。从清代中期开始,银一两锭的铸造数量逐渐减少,版别逐渐减少,特别是光绪中后期,只有少数行省还有铸造和流通,如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其它省大都已经停止铸造发行银一两。银一两自清乾隆开始作为定重被铸造到1911年清朝覆灭,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国时期(1912年-1945年)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一些行省还有使用,存世量总体不算少,但真品也鱼龙混杂,作伪者较多,收藏时要引起注意。

银一两,银元宝中国古钱币是极具收藏价值的物品,银锭,俗称“元宝”,是旧时流通货币之一,自唐至民国流通1000多年。银锭是用银块熔化后模铸而成,明清时期铸造、成色、质量好的银锭称为“色亮”。明、清时期各地铸造的“一两”银锭是使用数量最多、历时最长、分布最为广泛的铸币,“足纹银”是清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清代中前期起到关键作用,价值连城,古玩市场难得一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