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推崇玉?
第一个原因,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这里也是玉器的起源地之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发现了玉料的美色和独特的性质——硬度很高,又很有韧性,非常适合打磨成光滑的片状或者条状物。于是,先民们开始开采玉矿,制作玉器。 中华文明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文明,这个“物质”不是指金钱和财富,而是指劳动果实、生活资料,以及象征这些劳动成果的象征性符号。在农业社会里,这些东西就是粮食作物,也就是“耕作”所得,因此“耕”字有个“禾”字旁。
进入工业社会后,工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们把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为“物质”,而农业生产的成果则变成了“农产品”。不过,尽管含义变了,这个词的核心依旧保留了下来——“物质”的本源就是指代那些可以通过人类努力加以生产和收获的实物。 同样,玉在古代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项物质。《礼记·礼器》中有言:“瑰玮冠冕,黼冔爵珽(tǐng),玉石琮璧。”玉琮、玉璧等玉器,是王公贵族祭祀、朝会时所戴的头饰。可见,在古代中国,玉不仅属于物质范畴,而且是很尊贵的一种物质。
第二个原因,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关 玉不但外形美,而且具有特殊的寓意。古人认为,玉虽然产自自然,但却有人工之美,所以玉可以代表道德;另一方面,因为玉不怕刀子砍、针尖刺,就算碎掉也不会粉身碎骨,所以玉代表了坚贞和完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征,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仁、义、礼、智、信”等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 在古代,玉一般只有皇家和贵族才能拥有,平民百姓是不得染指的。这就使玉拥有了特殊的地位,成了高尚人格和完美操守的象征。孔子喜欢玉,是因为玉代表着美德;君王喜欢玉,是因为玉象征着自己的统治。
第三个原因,与中华文明的特点有关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中央集权体系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这种体制下,物质资源相当丰富,但分配却很不均。社会上存在等级差异,玉作为高贵物质的象征,由此深入人心。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独特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尚玉大概始于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不仅长江中下游和辽东半岛均有玉器发现,还有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等,足见尚玉文化源远流传,其影响甚为广泛。
《说文解字》中说,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玉的五德是指:玉之润泽以温,比喻仁;缜密以栗,比喻智;其廉而不刿,比喻义;垂之如队(rui)地,不可得临,比喻礼;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诎然,比喻乐。玉的这五德完全体现了儒家“仁、智、义、礼、乐”的治国方略。所以历代儒家将玉德与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及治国方略相提并论,认为君子应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秦风.小戎》)“德全如美玉,恶去如切磋。”(《诗·卫风·淇奧>》)“子玉不二价,子行不违礼。”(《国语·楚语下》)君子应该像玉一样,性“仁”,有“智”,有“义”,有“礼”,有“乐”,言行举止应以礼乐标准行事,不能背道而行。
实际上,“玉石”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就是“君子”的代名词。如《诗经·大雅·棫朴》所云:“似璋似圭,以耀以晖,文王既勤,我应受之。我虽无能,敷政优优。请国不继,自今至于古。”用“璋,圭”等玉器比喻文王品德、人格的高贵。“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与人际关系中,都推崇玉德的品格,崇尚玉德的高贵。甚至认为,玉的质地,成色,形状等方面都与“德”有着某种本质上的联系。
先秦时期,玉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美好的化身,有辟邪、护身、通灵、升仙的效用,所以人们不仅把玉用来表示德、行、礼、乐等具有伦理色彩的概念,把玉和君子联系起来,还用于饰美。西周时代在工艺美术装饰中,以形纹为主,兽面纹是最基本的装饰图案,而装饰纹样的制作材料多选“金、玉”,把玉饰于人的身上,使人也具有了玉石的美德。这在周颂中多次提到,如《周颂·駉》:“有骍有骐,以车以驹,皇皇周王,赤玉辟邪,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辔如约,八辔绥端。”还有《大武》乐章以及《小雅·伐木》、《大雅·韩奕》、《大雅·韩奕》等。还有周人认为,玉有通灵之德,可与天地交感,如《周礼·雍伯》所云“掌共其祭祀、玉器之玉事”,“以玉作六瑞”祭天地四方。《左传·哀公十六年》:“子之宅约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读《诗》《书》弦歌奔走。”郑玄注:“弦歌奔走,此玉不待容饰而行。”还有《山海经·中次十二经》所说的“有金碧玉”能“食之以虎狼”,《庄子·则阳》说有“神龟”能“乘雷车,入于海”,这是玉有通灵升仙德行的神话与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