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喜欢留白?

滑珊凡滑珊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中国书画中,讲究“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等。这里的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色颜料(因为绘画中的白色是有一定色调倾向的)。 这里所谓的“白”指的是画面中的空白处。中国画的构图不同于西画。除了几根线条几个面构成的形象外,其余都是空白——这也正是“留白”的含义。

中国文人认为“白纸黑字”是最原始也是最纯粹的美感。而西方绘画把黑白颠倒过来,用黑色的轮廓描绘白色的主体,再在中间留出一些空白(这一点和中国的水印木版画有些类似)。 中国古代画家早就注意到这些空白的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有留白”的美学观念。

这种空白美还体现在时间上,很多情况下,古人作画是不急于求成的。他们往往要等笔墨干了之后,看着有没有什么问题了,然后再等一等才能下结论。这时候,时间的流逝就在纸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这样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沧桑感、历史感。 这种“留白的留白”并不是无限制地留白,而是有一定限度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一切都要以形象的表达为准则。如果画面需要强调黑,那么就必须得有大面积的白色来对比;反之,如果画面是以白为主,那就必须有少量的黑色作为点缀。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辩证法的合理想象。事实上,历代著名画家都有留白的经典范例:徐渭《墨葡萄图》全篇留白,只以几茎藤蔓做遮挡;石涛的《山水清音图》以少胜多,大片留白处留给观者无穷的想象力;现代齐白石更是深谙此道,他的不少花鸟画上都没有题款,就是为了给欣赏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

昌语嫣昌语嫣优质答主

中国画在画面上要留有空白,空白在画面上具有计白当黑的特殊效果,能够给观者提供想象的空间,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将空白带入、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不仅参与了创作,而且增强了画作的艺术美感。中国画的留白,往往与水墨、笔线相互交融,相映成辉。“无画处皆成妙境”使中国画在更为深广的意境上,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中国画留白的作用,可小可大,可多可少。一块石头,一湾溪流,几块云彩在山水画中可以留出一片“空山不见人”或“野旷天低树”的大境界;几笔线条,一抹墨色在花鸟画中可以留出一声“蝉噪林逾静”或“空山松子落”的大意境。

有黑就有白,有黑就有空白。“计白当黑”使空白在画面上具有极大的活力,它不仅是具体的物象,而且是活跃的甚至流动的物象。它在连接、烘托、反衬中,使画面的主体或情节更为生动,更引人入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