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什么的铭文上?
“中”字见于殷墟甲骨、金文,其字形作“ ”(《丙子册》398页),或似“八”,或近似“王”,为会意字。许慎认为“中”字由“田”和“口”组成,是“内象也”(《说文字》二)“中”的本义即天地间,现在一般指宇宙之间。如《诗·大雅·大明》:“维此大王,秉心塞渊,载好思。”“中”又指内心,如《易·乾》:“君德也。”又引申指中心,故有“中州”之称,后又变成地名。
“国”字的古文写法很多,金文中常见“ ”(《令鼎》)等形。李学勤主编的《古文字構形學新編》认为“國”字像筑墙的样子,本义指的是有城墙环绕的城市,与“邦”同。《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后世以“国”表示国家。但古代的邦、国并不是现代的国家概念。
1. “國”从“口”,说明它最初是表达一个地域的概念;而“中”没有“口”,因此不能直接表达一个地域的概念。2. 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国”像是城邑的意思;而“中”则不像是造字本意所能表达的。3. 金文的“国”字有很多,而“中”的字形却变化不大。
“国”字比“中”字要晚,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春秋晚期或者战国初期。而且,“国”除了作为地名使用之外,还常常用来称呼自己的祖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铭文写道:“余其宅兹中国自兹青社”,这里的“中国”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而是指国都一带。当时的“国”字是“国”字,后来金文讹掉了外边儿一横,变成了“国”字,再后来就变成了今天的“国”字。殷商时期,“中国”指的就是以京城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建立后,疆域拓展到了中原之外,中国一词,指代的土地范围也随之扩大,变成了方方圆圆的城邦。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一词不断变化。先秦时期,“国”或“国邑”指诸侯国,或相当于郡县的地方行政区,“中国”指天下中心的京城。“中国”一词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
2002年,在陕西眉县杨家村一窖藏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眉县青铜器中便有一件何尊,在该尊内底部发现了一篇共122字的铭文。这篇铭文记述了周成王将宗周成周一带规划建都并营建东都成周洛邑的事,并将何的先父(名为虢季)及何举荐于周王而封于东方。铭文开头记述周武王接承天命后灭殷,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将宗周成周规划建都,铭文中“宅兹中国”一段为铭文中的重点部分,也是研究中国一词历史中重要的文字资料,并被视为“中国”一词的最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