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书写截体有哪些?
谢邀! 古文字学家一般把汉字的发展分为萌芽、肇始、发展、鼎盛、衰落几个阶段,对应于这五个阶段的字体主要是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其中字形最像甲骨文的当属金文中的钟鼎文;而字形最大变则是隶书的出现。但这两种字体都不是我们现在的楷书或行书(称今文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正楷字脱胎于北魏碑志书体,在唐代由颜真卿等书法家定型。而行书则源于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在宋代苏轼等人推波助澜下成为最受书法家们青睐的书体之一。 但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还要数汉字的简化字。简化的过程也就是汉字形体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1935年的《第一批简化字》和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是两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们导致的汉字形体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很多繁复的字变成了只有一个笔画的简体字。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这些简化字也得以迅速推广。虽然目前仍有不少人对简化字表中的不少字表示质疑和不解,但它们的确已经作为法定字体被广泛应用了。
一、钟鼎文。钟鼎文有大篆、籀文、彝器款识。大篆:系汇集前代文字所成,古朴庄严,书作不多。籀文:笔法沉劲凝炼,结体圆美古雅,丰腴浑厚,古趣盎然。彝器款识:内容为祭祀所用之祭品及数量。多依器形而布局,以大小篆书体为主,风格多样,古趣盎然。
二、甲骨文。甲骨文刻于兽骨及龟版上,多为问卜记事文字。笔画多挺直方厚。方整瘦硬如石鼓文者,笔意婉转如钟鼎文者,则书契者之风格使然也。结构参差多姿变化无穷。
三、石鼓文。石鼓文系刻于鼓形石上之文字,其笔画丰满朴茂,笔意圆转,形体方正,线条圆浑,有方有圆。
四、石刻文字。有石鼓文、封泥、金瓜文、瓦当文、铁权文、印钮文、六朝砖文、玉箸文、碑志文。封泥:系刻于印上封文记字者,古朴有致,多系小篆。金瓜文:类似瓜瓣之刻字,刚劲质朴,多系小篆。瓦当文:内容多为吉语,文字大多模糊,笔画斑剥,结体雄奇。铁权文:笔画厚重。印钮文:多为小篆。六朝砖文:古雅大方,刀趣横生。玉箸文:行笔挺拔,笔势挺秀。碑志文:大都在结体上较碑文更为宽绰。
五、碑志。有汉碑、魏碑、晋碑、六朝碑,北魏碑、南齐碑、萧梁碑、陈碑、北周碑、隋碑、唐碑、宋碑。汉碑用笔方厚,或凝重圆健,结体方正而多变。笔划方劲古拙,横平竖直,有鲜明的隶书气派。魏碑用笔苍劲,结构方整,质朴无华。碑额大都用篆或隶书,字体豪放雄奇。晋碑结体舒畅。萧梁碑字形秀丽,清朗挺劲。陈碑多用隶书。北周碑体方正浑朴,有隶书笔意。隋碑笔法刚强,有方笔,结构疏朗,端庄整饬,楷书法则渐趋完备。宋碑笔法多出自唐人,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六、帖。小楷有王羲之(上虞贴、乐毅论、黄庭经、东方赞、曹娥碑、洛神赋、汉时帖),王献之(洛神赋),王慈(曹全碑),陶弘景(登名山诗),王宠(东山记跋),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碑),文征明(真赏石图记),丰坊(离堆记),张怀瓘(千字帖),赵孟頫(妙鉴寺记),宋克(唐宋名贤十诗册)、倪云林(陆天池诗卷),杨维祯(真镜菴募缘疏),沈周(庐山高记),唐寅(醉诗图诗),祝允明(岳阳楼记),文彭(琴赋),王稚登(李太白诗册)。行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快雪时睛帖、丧乱帖、十七帖、上虞贴、孔侍中帖、丧乱帖、远宦帖、游目帖、初月帖、寒切帖、姨母帖、干呕帖、二谢帖、大道帖、长风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桔帖、敬豫帖、七十帖、频有哀帖、省前帖、寒切帖、玉润帖、远宦帖、行穰帖、力不帖、晴后帖、一夜帖、雨后帖、昨还帖、不审帖、当足帖、寒不帖、昨得帖、改月帖、得哀帖、不快帖、得示帖、得书帖、得兴帖、大报帖、大意帖、当来帖、都下帖、初月帖、初得帖、初伏帖、得示帖、得疾帖、封情帖、庚戌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