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为什么爱画梅?

公冶曦钰公冶曦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文人是多么喜欢梅花呀”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文人中喜爱梅花的人并不多。 其次——“文人之爱梅”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梅之冰雪林中绝,幽独地僻无人到”——那只不过是为梅画的题材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真正文人爱梅的原因非常简单:梅与竹、兰、石一起成为“四君子”,受到历代文人喜爱;画家们也喜欢画梅,如齐白石、吴昌硕、郑板桥等等。所以学习绘画的文人,自然会在画中有意或者无意地画出梅来。

比如明董其昌的画中,经常会出现梅花。这是因为他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而且他的书风主要学王羲之,而王羲之所写的字体,一般都是小字(像《黄庭经》等),为了配搭这样的字体,他的画上常常要题上小字,而小字的题跋是一定含有梅花这种意象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至于清郑板桥的墨竹图,往往是画上布满了竹叶,而在叶间往往有缀点似的梅花露出。还有吴昌硕、任伯年等人,他们的画也经常出现梅花。 因此题主所说“文人之爱梅”的理由似乎有些道理,但并没有抓住本质。

其实,文人爱梅的原因跟老百姓爱梅花原因差不多——因为梅花在冬天开放,又具有耐寒的特征,所以被当做“报春”的花卉之一。唐宋时,人们就认为梅是“花中之魁”“天下奇艳”。元代以后,人们总是用“雪容”来形容梅花的气质。

所以,文人爱梅除了有风雅的理由以外,实际还是一种俗不可耐的追求——就像今天有人在朋友圈里发“我正在下雪的路上……”一样的令人无语。

官琛芝官琛芝优质答主

中国人爱梅花,因为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天下尤梅盛,江南无世无”,“梅花(木本)为第一”。梅的美丽和风骨,几乎成了中国文人品格的代表,中国文人“以物写志,言近旨远”。

宋代尤袤说:“梅格高古,雅称诗人。”唐人李商隐在诗中说:“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刘孝仪诗曰:“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谁知林栖客,闻风坐相寻。惭愧涧底松,感君数来过。”李咸用诗云:“竹为心虚,松为寿考,梅为清逸,共友百年长好手。”梅的这种风骨,影响着宋代许多文士的高格韵度和审美趋向。

他们对竹、松、梅这“岁寒三友”尤为赞赏推崇。宋代林和靖与梅为妻、以鹤为子而自得其乐。陈亮《梅花》诗云:“一朵忽先变,孤标崛起寒。霜月愁分霭,冰容斗献光。岁寒无与朋,林静可为芳。不悟春风里,吹来兰蕙香。”咏梅实为抒写自己“岁寒无与朋”坚贞不屈的气节与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一个失意者的孤芳自赏之情。

爱国志士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梅花》:“梦绕夷门旧家山,恨入梅花雪鬓边。才得放归沧海去,虎符犹带洛阳关。”(《寒食》)“梅花耐寒白如雪,霜月入骨清梅花。梅月相娱寒对寒,人间不觉岁将阑。”(《纸帐》)“风露盈窗,亲曾识,冰容粉面,只一点,芳香未减。直下担荷,把前话、都开截断。便黄婆、再三烧介,教伊不转。”(《水龙吟》)他以梅自况,将梅花人格化,抒写自己坚贞不屈的报国之志。

林逋《梅花》诗中说:“不向百花争艳冶,自甘落地作尘埃”,“长愁风起无情绪,犹是成蹊失旧踪”。爱国诗人郑思肖《寒菊》诗中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以花明志,歌颂梅花傲霜的高贵品格。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诗人,画家王夫之,字“船山”,号“石横”,别号“壶翁”、“一壶道人”、“双髻垂”等,在清兵入关之后,曾起兵抗争。兵败之后,隐居石船山,筑堂于山之阳,自比于地下深埋一千年“孤抱寒岩”的寒月孤梅(见其《孤梅图》),表现了决不屈从于清朝贵族统治的民族气节。其诗《立秋前一日览镜》:“须知秋叶春花促,不及疏林日夜寒。”《梅花》诗:“莫向霜林愁岁晚,凌寒自有独开丛”、“万林凝望静堪悲,独有寒梅折一枝。”“春愁春梦只茫茫,何似寒梅着意香。”借咏“孤抱寒岩”的梅花坚贞、高洁的品德和凌寒独自开放于寒冬岁晚的不畏严寒的坚强品格,表现自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反抗清王朝的民族斗争而奋斗终生的乐观精神。

屈原赞美“橘生南国”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不更其心”的品格和“绿叶素荣”的“纷其可喜”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的献身精神。司马迁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高祖功臣,名将李广的品格和风度;李商隐在《北青萝》诗中说:“残菊任风飘,红衣入洛川。独开秋色晚,曾占晓妆鲜。石蕊生香处,苔花润紫前。因思江上菊,为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