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力派书法家何涛?
一个把书法玩到极致的奇人,他写的字太有味道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何涛,是一位地道的中国当代书家,他在创作的时候喜欢把墨汁泼到纸上,然后再用吸墨的纸去吸取上面的笔墨,就这样反复叠加,最后才能成就了一张书法作品。 也许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所以他的字迹都是那种厚重而又通透的模样 。
当然,何涛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创作的书法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这样的书法家,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像何涛一样把纸张做成可以翻动的书页形态,所以他们只能一层层地叠起纸张,写成册子状。 而到了宋朝,苏轼等人又发展出了另外一种形式的书法——“覆膜”。所谓“覆膜”就是先让纸张浸透墨汁,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明薄膜,再用刀片划开需要书写的部分。 等到薄膜揭起来之后,那些已经渗入纸质的墨痕就像是自然形成的纹理一般。
而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书法名家又发展了另一种技法——以墨水笔笔道外拓,形成粗细均匀的方头硬笔效果。 例如明代的文征明,他的书法既有魏晋风骨又有唐宋神韵。尤其是他的小楷,笔划细如毫发却又有劲挺之感。
还有近代的文人书法家赵之谦,他把隶书的笔法融入楷书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赵体”。 其实,上面介绍的这些不同的技法都属于中国书法“阳刚之美”之列。因为在这些作品里都蕴藏着创作时的用心和技巧。
而何涛的书法作品则属于阴柔之美,因为他所追求的不仅是字体的灵动,更是线条的柔和美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尝试着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纸——彩棉纸。这是一种用天然材料制成的纸张,表面色泽柔和而且质感丝滑。
另外,因为棉花纤维是一种多孔性结构,所以它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能。
所以用这样的纸张来创作,笔墨水分可以自然地渗透到纸张里去。 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纸张、什么样的技法,最终都要依靠创作者本身的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任何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徒劳。在这方面何涛无疑是成功的。
他的作品不仅笔法精妙,而且布局疏密得当、风格清雅秀丽。特别是那些笔画较多且较为密集的字,他总能处理得游刃有余。这和他从小坚持练习毛笔字是分不开的。
何涛先生自幼受家庭影响喜欢书法和文学,多年来笔耕不辍,研习古典诗词、楹联以及书法艺术。
近年,他经常组织或参加各项公益活动,2016年7月他在北京成立了以传统文化研究为己任的“正言堂”;同年8月,他向“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孤独症儿童公益机构)捐赠了自己的作品;2017年3月他向“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捐赠作品,为扶贫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经常参加“爱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
2017年5月,他在北京三里屯举行了首次个人字画展,中国书协理事薛夫彬先生担任艺术顾问;中国著名导演郑晓龙、知名女演员陈红、知名演员王茜、中国书协理事薛夫彬、著名作家宁财神、著名作家荆凡等数百名文学、影视、时尚界名人和企业家观看了画展,均给予好评。2017年8月,他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再次举办个人字画展,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会长刘大伟先生担任展览艺术顾问,并予以了亲切的指导。
他自2018年9月起在今日头条上发文,截至2019年3月初已发文140余篇,所写文章、诗歌和书画作品点击量均逾26万。其近期发表的三联诗:“一溪春水出林来,一叶轻舟出水裁,一船诗画出舟来。”“一弯柳色月明遮,一树繁樱月色斜,一声夜曲月光赊。”“一帘秋雨晚风惊,一树孤寒风雨惊,一阙相思风雨停。”被著名诗人、诗评家、文化学者刘章先生誉为“三联诗新作,构思出新意,行文较流畅,韵味足深长。读后觉畅快,品味觉清亮。希望出新作,三联诗发扬” 。
何涛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交流中心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人民日报社《大地》杂志特约通讯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会员、正言堂主、首都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民族书画院理事、中国国学院书画艺术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