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6?
因为我国是玉石的国度,有专门的玉器部门,有庞大的产业链,还有大量的文化文学资源。 很多小说影视剧中都有关于玉的描写和刻画,并且大都以褒义为主,比如《红楼梦》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又如《西游记》中菩萨用来鉴定孙悟空是否真心归顺的玉净瓶等等。这些文本意象不仅我国有,海外华人世界也有,所以一提到玉人们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各种美好的想象。 在所有玉石中,和田玉地位最高,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传统文化中,它被赋予了很多的象征意义,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关和田玉的艺术品、首饰品等。
而海蓝宝石是一种比较珍贵的宝石品种,由于色彩绚丽,常常被人们当作宝石中的“蓝色精灵”,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追捧。 海蓝宝石的颜色十分迷人,犹如海水般蔚蓝清新,给人静谧、舒适的感觉。除了颜色之外,海蓝宝石还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看上去清爽、莹润,非常可爱。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海蓝宝石的历史,其实这种宝石最早被发现于古埃及时期,当时的埃及人已学会如何切割和打磨海蓝宝石,并将其制成各种装饰品。
随着历史的变迁,海蓝宝石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并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如今,海蓝宝石已被公认的世界五大珍贵宝石之一。 在中国古代,也有非常多的文人雅士写过海蓝宝石的美,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文豪苏东坡留下的千古名句——“合浦还珠还洞底,西王母宴处对青娥。”
在海蓝宝石流传到世界各地后,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它的身影。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海蓝宝石》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对一块海蓝宝石刻骨铭心的爱。
中国人与玉结缘已经有七千多年了。中国人喜欢玉,首先,是将玉作为一种美德的载体。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戴圣,在《礼记.聘义》中以君子人格解说玉的品质:“君子比德于玉。”从“仁、义、礼、智、信、天、地、德、道、忠、廉、勇……”到“富、贵、寿、康宁、和睦、好德、善终”,无不以玉象征和比喻。
中国人对玉的特殊偏爱,还使玉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久远的礼器和祭器的制作材料,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直到清代,玉礼器和玉祭器的制度源远流长。孔子所生活的时期,祭祀离不开玉器,他甚至专门对玉器作过细致的描述。《周礼》中的“六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都是以玉制作的。历代墓葬中,玉器也是极其重要的随葬品,除了第一代皇帝秦始皇以外,其他帝王将相,尤其是两汉以后的,其尸骨虽然都已腐烂,但是他们身上的宝玉依然在墓葬中光洁如新。人们将玉带入坟墓,除了炫耀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富有,更重要的是借玉的“坚”、“净”、“清”、“润”、“莹”表现死者的“德”、“行”、“姿”、“容”、“质”。中国古人认为玉有使尸身不朽的神灵之力,可以保持尸身的完整,因此将玉作为丧葬殓尸、保养容颜的重要工具,如“玉柙”、“玉襦”、“玉衣”、“口琀”之类,用玉覆盖脸面、身体和口中,有的甚至直接将玉置于体内脏腑处,以求“不僵、不坏、不死”。
玉在古代中国人现实生活中,也是使用价值十分广泛的实用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由玉来加以装饰或制作,尤其在衣饰上,玉的运用更为广泛。据《周礼》、《礼记》记载,周代的玉饰品有“佩玉”、“带玉”、“履玉”、“顶玉”等多种。近几十年来中国历代墓葬出土的那么多的金玉装饰品和玉带,就是这种习俗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