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瓷器以什么生产?

富华富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泻药,这个回答应该算长。 简单回答: “瓷”这个字最早见于唐《经史正篇》“磁柱”“磁碗”之“磁”;宋代《广韵》引《玉篇》:“瓷,瓦器也……从土,致声。”可见“瓷”最初指代的是一种陶器。而“瓷”用来指代现在的瓷器是近代的事——清末民初,人们发现南方地区大量出产的“高岭土”可以烧制出类似瓷器的器皿后,才把以前用陶瓷烧制的所有东西都统称为“瓷”。所以以前的“瓷”不等于现在的“瓷”——现代意义上的瓷器,是用高岭土为原料,经过淘洗、煅烧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而古书上所说的“瓷”其实有两种含义:

1.它的本义是指陶器中的瓷胎陶器。因为这种器具的内壁施有呈白色的釉,而且颜色透明,可以在里面看到蒸煮的食物,所以又被称为“瓷器”或“瓷瓶”等。(注意与“瓷”字的现代含义区分)

2.它指的是一种装饰品,用瓷土或其他软质材料高温烧制而成,表面施以彩绘或是其他装饰方法。这种装饰品的“瓷”来源于上古时代对陶器表面的彩绘。 由于瓷器的发明和出现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所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文明标志之一。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这两个“瓷”的意思。

一、瓷胎陶器 “瓷”的本义就是指瓷胎陶器(也就是现在说的“陶瓷")。这种器物出现于东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大量烧制,到了宋代达到鼎盛,在元代以后逐渐走向衰弱。

因为陶瓷的烧制过程需要高温,所以在宋代以前只有南方部分地区能烧制,但由于南宋偏安一隅,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不得不全力发展经济,于是鼓励手工业者进行创新,大力发展制瓷业。

在宋金时期的江西吉州等地出现了大批量烧造的瓷器。元明清三代都在继续发展和完善陶瓷的工艺技术。

二、彩瓷 上面提到的“瓷”其实是属于彩瓷一类的。它在古书上的出处很多,如《后汉书·舆服志上》:“作雉头、象牙、玳瑁、珍珠为饰……作彩画,谓之绮……皆执色丝织成,文彩鲜明。”这里的“彩画”其实就是后来的彩瓷。

三、仿瓷用品 除了上述两种真真的瓷器以外,还有许多模仿瓷器形状但是并非由高岭土原料制做的器物也被叫做“瓷”。这些物品多在清末及民国初期出现。由于当时陶瓷行业没落,大量陶瓷工人转行,让烧造瓷器的高岭土资源枯竭,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一些陶瓷工匠开始改用当地很容易获得的材料制作类似瓷器的用品,如玻璃纸、塑料布等等,因为成本低廉,而且销售方便,很快就在民间普及开来。因为这些产品的原材料易得,成本低,颜色、质地接近瓷器,因此常被误认为是瓷器,也被统称为“瓷”。

濮阳薇文濮阳薇文优质答主

陶瓷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明的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贡献。我国的陶器生产,至迟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就已出现。陕西西安半坡村、青海民和、河南新郑等处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彩陶出土。这些彩陶以红陶为主,上面画有黑色、红色的几何图案和动物、人面等,不仅富有制作技术,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陶瓷器的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陶到瓷、由粗糙到精细的长期发展过程。

在陶器的基础上,出现了质量优良、经久耐用、便于洗涮的原始青瓷。青瓷的产生,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陕西、浙江等省,都有商和西周时代原始青瓷的出土。从东汉起,开始进入真正的瓷器生产时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地区,形成了我国青瓷生产中心,以浙江为中心,江苏、江西、福建等省也都出产青瓷,其中浙江的古窑中出土的青瓷质量最好。在北方也有不少瓷窑,以河南的古窑所产质量最好,这个时期生产的多为青瓷,所不同者,北方青瓷含铁量少,瓷器灰白,青色较浅。南方青瓷含铁量多,瓷质紫黑,青色浓重。

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两地的制瓷技术得以交流、融合,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唐代手工业高度繁荣,制瓷业也有飞跃发展,出现了青瓷与白瓷争雄的局面。河北邢窑白瓷,是当时白瓷的代表。浙江的越窑青瓷、湖南的长沙窑,在唐代也很著名。长沙窑除生产青瓷外,还首创釉下彩绘,为后来五彩、斗彩开辟了道路。唐宋以来,青瓷和白瓷南北争雄,后来逐步形成了“南青北白”两个生产体系。所谓“南青”主要是指浙江的越窑,“北白”主要是指河北的邢窑,都是当时著名的瓷窑。此后瓷窑林立,名窑迭出,形成了“窑系”的瓷业繁荣局面。“窑系”就是具有相同或相似风格的瓷器的总称。在所有窑系中,北方青瓷主要有:北方邢窑系,以河北邢窑为中心;耀州窑系,以陕西铜川耀州窑为中心,北宋后期逐渐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成为北方新的青瓷中心。南方青瓷主要有:定州窑系,以江苏宜兴定林寺以南的均窑为中心;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即瓯窑系),以浙江龙泉窑为代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