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元是多么人民币?
银元的货币价值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无法直接比较。 例如:1935年发行的法币(票面价值相当于20世纪初的银元)与黄金外汇储备之比高达47:1;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元(硬通货,含金量为0.94)与黄金外汇储备之比为10:1,也就是说,同样的面额,由于流通期间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增加了不少,所以它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
再如:1930年的银元价值很高,当时全国经济危机尚未爆发,外国列强仍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蒋介石大力推行银本位制度,规定银元含金量5%,且只能以银本位方式兑换外币,严禁银两交易和出口。此时,一枚银元大约可以兑换1美元以上。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和抗战的需要,使银元价值迅速贬值,到1938年时仅能兑换几分钱甚至更少的“缅币”。
当然,如果单纯从货币价值的角度来看,银元在抗战前就已是“不值一提”了。因为自晚清开始,中国海关就一直致力于将海关关税收入改铸成金本位的银元发行,作为国币。从1898年至1935年间,全国共铸造了约13.7亿枚银元,平均一年近1.2亿枚,但到1935年后由于统一发行法币,这种持续近40年的铸币活动才宣告结束。这些被大量铸发的银元主要用来抵偿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大批输入中国的白银和货币,以平衡国际收支。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货币要升值,只有两个途径:要么是通货膨胀,这个后果就是物价上涨,老百姓生活困难;要么就是增加黄金储备,减少对外负债。很明显,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没有能力执行前者,于是只得遵循后者这条道路。我们看到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和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很少涉及贵金属的增加情况,这正是国民政府所追求的增值结果。尽管当时社会一片哀鸿遍野,但作为一个政权来说,它的目的达到了——用增加财政支出和滥发纸币的办法来搜刮民财,充实国库,并以此作为支付战争经费的来源之一。
1955年国家实施第一次币值改革,新发行的人民币定值为旧人民币的1 万倍,就是说,新币一元等于旧币一万元,定值依据来源于当时银圆的币值。 那么现在的纸币和银圆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银圆的来龙去脉。
银圆是一种重量和成色规格一致的银币 。 中国在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并使用外国银圆,清政府在1887年正式铸造国内银圆。由于铸造银圆的省份不同,出现数种不同图案和造型的银圆,其中以袁世凯头像图案的银圆流传最广,人们俗称的"袁大头"便是其中之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开始打造个人独裁的帝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遭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反对,为了收买人心,袁世凯决定更换带有前清标志的银圆造型。新银圆正面为袁世凯头像,背面为稻穗图案,俗称"袁大头"。 从1914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袁大头一直在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流通。 袁大头的铸造地主要有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个铸造地都有相应的字样出现在银圆上,其中天津铸造的袁大头质量最好,"袁大头"由此而来。
银圆是一种流通货币,自然就存在交易。 从袁世凯死后一直到1949年,袁大头的交易价格基本稳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袁大头逐步退出了流通市场,被新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铸币和纸币逐步取代。 但是袁大头仍可在市场上兑换新人民币,当时1块袁大头可兑换100元人民币,这就是最早的人民币定值。 各地由于袁大头的品相、重量等差异,兑换的人民币金额有一定差异。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逐步瓦解,地方军阀的割据使各种军阀造型的银圆充斥市场。 各方银圆的相互兑换使银圆的比价严重背离了银圆的实际价值。 假币、私铸银圆使银圆的信用度严重下降,最终导致了银圆在1955年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作为贵金属,银圆的价值不降反升。 由于解放初期袁大头仍可在市场上流通,使市场流通的一些袁大头逐步沉淀下来,人们当宝贝一样收藏。
袁大头有数个版别,其中带"人"字的袁大头由于铸行数量较少,且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价格被炒作到几十斤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