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有发行量吗?
要区分“发行的货币”和“流通中的货币(M0)”两个概念 央行发行货币有两种:
1、基础货币(Base Money):是央行发行的、能产生利息、并且是存款货币(Reserve Money)的主要来源,也叫法定准备金。它的增量变化影响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可运用资金的规模,从而间接影响了市场利率和资本成本;
2、普通货币(General Purpose Money):是由商业银行在央行基础上派生出的人民币贷款加上企业债券和社会融资形成的。它直接增加了企业和居民手中的货币金额,所以也会对市场利率和资本成本产生影响。 简单说: 基础货币=储备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 普通货币=M1-M0 其中: M0=流通中的货币 M1=流通中增加的货币 M2=流通中所持有的货币 根据2017年社会融资总额计算,广义货币(M2)的增速为8.3%。
其次,我们来看市场上一般有多少钱。 从M0的角度看,我国2017年社会融资总额约为64万亿,其中98%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所以理论上银行体系增发的贷款约等于社会融资总额——即64*1.083=70.58亿元。但从实践角度看,银行放贷不会全部流向市场,会有一定比例留存于银行体系内,因此实际投放到市场的M0大约是64亿的95%——约合58亿左右。 从M1的角度看,2017年我国经济体内新增货币约240万亿元,这其中大约4/5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流转,所以2017年商业银行体系共增加资金约14580亿元。而2017年全年社会融资总额为64万亿元,其中10%约6400亿元是通过非银金融机构融资,这部分不进入银行体系,最终形成M1。所以M1的增长幅度大于M0,也大于GDP。
最后来看央行如何调控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政府融资需求、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
1、如果政府融资需求上升且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不足的情况下,央行只能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提供所需资金,此时基础货币增长取决于这两个因素:政府融资需求和央行的资产扩张速度;
2、但是如果政府融资需求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使用,那么基础货币的增量就取决于两个因素:政府融资需求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净投放。 目前看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MLF和PSL,这三种工具分别对应央行收购和销售资产的行为,其产生的资金在总量上等同于央行资产的变化。
总结来说: 政府融资需求>货币工具余额=基础货币 政府融资需求+ 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基础货币 由于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带动M0、M1的增长,进而影响CPI、PPI和利率水平。所以央行会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以控制货币增长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