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套人民币小全套?
1948年,为了控制解放区的货币发行,晋察冀银行和北方人民银行联合印制了“华北邮政储蓄券”,用于储蓄存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困难且缺之发行纸币的条件和经验,因此选择了由前苏联代印钞版、运送原料的方式,由北京印制厂印制了面额为1分、2分、5分的三种铁路债券。同年还委托中国近代印刷公司代刻制了4种邮票的钞稿,准备发行“人民胜利折页”,作为人民币的补充,但因种种原因未发 行。
1950年,又由上海人民印刷厂代刻了1分、2分、5分、1角、2角的铸币样模,交由上海中央造币厂试熔,但未获成功。当时,由于中国仍处于战火纷飞的时代,因此这些“试验品”大都存留于各大厂的档案中,并没有投入流通领域。 1953年至1956年年底,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建立了15个大型重工企业,实现了钢铁、煤、电力等基础工业的生产。与此同时,为了建立独立的金融体系,由国家指定的中国工商银行代理总行业务部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三套纸币——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的5种主币,以及1分、2分、5分、2角和5角的7种辅币。这套纸币的设计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提交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因此这40种钞票的发行量很大,流通量也极大,给后来的钱币收藏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再加上受到国外货币流通方式的影响(当时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纷纷效仿),故中国人民银行放弃了这一版纸币的发行权。自此,这40种面额的纸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历史的记忆。
时至今日,这40种面值的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达40多年,大部分已经成为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1953年时,为了解决西藏地区特殊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曾委托西藏自治区办事处代为印制了面额为5元、10元、50元、150元的四种人民币,这种印有民族文字的资金从此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货币上沿用了第五套人民币的图案,只是左上角的“YUN-ZHAI-KANG”字样被换成了“ZEDU KHAN”(意为“宗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