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陶罐有收藏价值吗?
从艺术角度讲,马厂类型彩陶绝对可以称得上惊艳世界。 早在192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就在新疆发掘了大量的马厂类型的彩陶并带回了欧洲。这些陶器制作细腻、图案瑰丽、线条流畅、颜色丰富,而且很多器物的造型十分优美,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西方人士誉为“敦煌壁画中的彩陶”以及“来自东方的艺术宝藏”(斯坦因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考古学者发现了叙利亚北部拉塔贾瓦岩洞中的史前壁画和雕塑,经考证它们的年代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000年到前6500年之间,比我国同时期的彩陶还要早数百年。不过,这些壁画的作者显然受到了来自马厂文化的影响,他们使用的颜料中赤铁矿粉和铅丹都是中国特有的原料,说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迹象。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两次盛大的展览,一次是“绚丽甘肃·彩陶王国——甘肃彩陶文明展”,还有一次是“丝绸之路·多彩之旅——甘肃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文物展”。这两次展览中都展示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的精美陶器,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文明的渊源和厚重底蕴。 其次,从历史文献来看,马家窑陶器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历史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
早在1937年,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在山西朔县发现了汉晋时期的移民遗址,他根据出土的建筑构件推断这里曾经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城镇,并命名为“朔县遗址”。随后,又有一些重要的遗址陆续被发现,如北京大学的考古专家于1956年在宁夏灵武市发现了战国晚期秦赵争地遗址,1981年至1982年间又在灵武市台子村发现了先秦时期的古城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在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着一条东西绵延的古代文化带,它由东向西分别代表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套地区以及隋唐以后的朔方重镇。这条文化带不仅体现了汉族政权的扩张与迁徙,也见证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起落。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由于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大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因此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宝贵见证。
最后,从社会功能来看,马家窑陶器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史科研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和鉴赏水平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少爱好者对史前文化和古代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从而推动了文物市场的发展。于是,很多之前尘封于地下和库房中的珍贵文物纷纷登上拍卖会场,并创造了不菲的成绩。不过,这其中也不乏假古董和伪佳作,这就需要人们提高鉴别能力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文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